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阮长兴) 2021年,通山作协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秉承“以文扬政、以文养文、以文树人”的办会理念,坚持创作服务中心、作品服务社会、活动服务会员,作协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圆满收官,呈现出活动频繁、亮点频现、作品频出的生动局面,广大会员有了更多获得感和荣誉感,作协团队有了更多向心力和美誉度。
一是团队建设焕发生机。通山作协本着发现新生力量,培育文学新人为宗旨,积极挖掘新生力量,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着力加强作家队伍的建设,对全体会员持续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和文学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了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文学素养,从而使班子内部、会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助推文学活动蓬勃发展。一年来,发展新会员15名,推荐魏江城、阮长兴、孟祥本等13名会员加入省、市作协,并获得通过。目前协会登记在册会员已近200人,有中国作协会员2名、省级会员34名、市级会员88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会员对作协工作普遍满意,特别是林绪雍、徐立帅、陶晓、熊金叶等会员不但积极参加作协组织的各种活动,还主动为作协工作排忧解难。
二是“二为”活动精彩纷呈。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坚决执行省作协、市文联、市作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工作安排,尽力配合乡镇、部门工作。一年来,自觉承担全县47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采写任务,创作报告文学50余篇,计15万多字,全部录入由市作协、市扶贫办合编的报告文学集《摆脱贫困》一书。组织会员110余人次,赴南林桥湄溪村、燕厦湖山村、慈口下泉村、大畈官塘村、厦铺三界尖等地开展文学采风,创作散文、诗歌200余篇(首)。组织50余名会员赴乡村、进社区挖掘优秀党员和他们的故事,创作纪实散文60余篇,其中有10篇推荐至省市平台采用。组织30余名会员挖掘、采写通山红色故事40余篇。其中,张长征采写的《四代人为寻乔凤山烈士亲属72年》和《三打横路》等文章,先后有数十家媒体争相转载,一时间引起社会热烈反响。配合县市场监管局、县档案馆、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先后承办“食安通山”“红色印记”“我的邻居是党员”、“百年传承·峥嵘通山”等有奖征文活动,会员133人次获奖,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
三是创作成果盛况空前。一年来,通山作协会员创作各类文学作品1800余篇(首),其中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有10多名会员在《诗刊》《小说选刊》《中华辞赋》《光明日报》《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湖北日报》《长江丛刊》等国家、省级知名报刊发表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篇以上的,有孔帆升、徐春林、廖双河、徐金秋、成丽、徐建英、廖辉军、林绪雍、朱丽平、李菊香、朱钟昕、熊君红等人,孔帆升、徐春林、成丽的散文发遍大江南北;王运木笔耕不息、佳作迭出,每星期创作一篇小小说已成常态;徐金秋的多篇散文及散文诗入选中学试卷阅读课文;徐建英的小小说常见《小说选刊》。全年有成丽、廖辉军、徐建英、朱钟昕、陈文忠等多名会员获得各类奖项。孔帆升出版散文集《旧光线》、徐春林出版报告文学集《中国宁红》、王运木出版小小说集《众神谱》。目前郑安国的散文集《简朴的乡愁》、张长征的散文集《此情可待》已进入定稿出版阶段。一年间,会员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新著达7部。
四是打造平台彰显特色。县作协公众号《通山文学》平台是广大会员发表作品的园地,是县作协对外宣传的窗口。一年来,《通山文学》微刊在社会各届界人士的支持下,在编委会的精心打造下得到了良性发展,质量也逐年提升。一年间已发表原创作品280余篇,其中“新人新作”30余篇、“重磅推出”20余篇。目前,投稿作者遍布省内外,读者群延伸至世界各地。全年为县融媒体中心.云上通山《九宫文学》栏目提供了98%的稿件支持,为《通山文艺》《文化通山》《通山周刊》等本土纸刊提供了80%的纯文学作品。已发布“通山文坛发生了哪些事”月报12期,共收集本土文学动态400余条,3万多字,大大激发了会员创作、发表文学作品的热情与积极性。
展望2022年,通山作协信心满满,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国作协十大会精神为契机,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作协领导的重要讲话,齐心协力、奋发赶超,努力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编辑:谭茜 编审:阮班新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