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让假期回归假期

寒假马上就要来了,这也是“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的第一个寒假。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与此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寒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建议广大家长多关注自主发展、亲子陪伴、身心健康,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积极、充实快乐的假期。

一段时间以来,在成长焦虑和校外培训乱象的裹挟之下,寒暑假沦为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被家长寄予抢跑的期待。孩子们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作业,还要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假期失去了假期本意,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压力山大。

“双减”政策落地后,对校外培训乱象进行了系统性治理,重塑了整个基础教育生态,但在面对“双减”后的第一个长假时,难免还会有一部分家长适应不了,“无培训节假日焦虑”也难免会加剧。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家长给孩子主动加压,而机构为了迎合家长需求,也可能会违规举办或以“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变相进行违规培训,使校外培训旧态重燃。

因此,教育部工作部署和温馨提醒来得很及时。一是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执行日常巡查,严防各类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办班行为,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行为;二是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学习和成长规律,合理科学安排假期生活。可谓是一手硬、一手软,严格要求、坚决查处与苦口婆心、温馨提醒,都指向于让寒假回归假期的本质,给孩子一点留白的时间。相信在教育部的严格规制下,违规培训行为有望得到严控。

让孩子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关键是如何用好这段空闲的时间,家长的“无培训节假日焦虑”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此。假期并非不用学习,而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比如如何布置寒假作业,很多地方开展了积极探索,用游戏类、体验类、实践类等方式的作业,代替传统的一本本《寒假作业》;在作业之外,还需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引导孩子们在假期多参加家务劳动、体质锻炼、社会活动,追求“全面”成长。

长假期间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呼唤的是家庭教育理念的全面变革。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依法带娃”时代真正到来。保障孩子的休息权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也是国法的要求。重新认识学习成长的本质,转换教育理念,认识到填鸭式的教育培养不了核心竞争力,好好利用假期这一留白的时间,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体质、强壮体魄,能为孩子的发展积蓄更强大的力量,比抢跑、做题具有更持久的意义。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