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人民网》关注通山

11月24日,《人民网》报道了通山禁捕退捕,扛起“呵护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介绍了通山富水湖禁捕退捕。11月25日,《人民网》再次报道了通山持续巩固农村住房保障成果。分别都报道了什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网截图

湖北通山:“三子并落” 持续巩固农村住房保障成果

云上通山报道:初冬时节,湖北通山一条条宽敞干净的道路,铺就贫困群众的“幸福路”,灰瓦白墙,绿树成荫,一排排房屋整齐美观,实现贫困群众的“安居梦”,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通山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把住房安全摆在脱贫攻坚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避险解困,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精准施策,“三子并落”,持续巩固农村住房保障成果。

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 应保尽保兜底子

通山县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地少,有70%以上的困难群众分布在地质灾害高发,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库区。

为了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结合工作实际,通山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多轮次组织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回头看”,组建排查小组、12个技术小组和12个巡查指导小组,大力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大排查,全覆盖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核验和信息录入上报,对所有农户的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核验,分类建立农户住房信息台账。坚持“应改尽改、因户施策,消除隐患、保障安全”原则,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4312户,发放补助资金1.4亿元,确保应改尽改、不漏一户。

对全县249个安置点建设和27个服务类任务实行一次性招投标,并同步落实安置点水、电、路、场地硬化、绿化等配套建设及菜地、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配套,便民超市、医疗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紧临安置点,确保易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00户、12464人。

坚持把安置房选择建设在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集镇及村中心区,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周边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型“三统一”原则,严格实行先规划、后计划,先申报、后审批,先公示、后施工程序,实施两批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累计建设安置点22个,安置库区移民3774户、14671人。

分类施策 靶向治疗 发展产业搭台子

“每个月不仅能赚2000多元,还能照顾到家里,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初冬时节,在扶贫车间打工的搬迁户丁金萍,谈起易迁后的生活,笑意写在脸上,“安置点旁边还有学校,小孩上学也不愁。”

丁金萍是2018年搬进通山县大畈镇官塘易迁点的易迁户。这个易迁点位于大畈镇集镇郊区,2016年开建,2018年竣工,安置易搬户82户297人,是通山县最大的易迁点。

2020年,大畈镇与县荣浩电子厂和深圳永钜电子公司联系,在安置点旁建成了可提供就业岗位320余个的扶贫车间,丁金萍成为第一批工人。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近年来,通山县在各移民安置点积极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将产业培育和安置点建设作为有机整体联动打造,建设12兆瓦大型光伏发电站;与企业联建大型扶贫车间,两大扶贫产业按户均每年3000元利润对接易迁户,保证了2623户易迁户有稳定收入;在7个镇区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易迁户就业900多人,拓宽“居家就业”“公岗就业”“劳务就业”等增收渠道;引导市场主体依法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搬迁群众承包地,发展油茶、茶叶、水果、中药村等特色产业,安排易迁安置区产业项目96个,带动易迁户就业218人。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安排1500个公益性卫生保洁员岗位,优先用于解决易迁户和贫困群众就业问题。

整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建立产业扶贫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贫困户入股挂靠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创业人士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带动2000余户易迁户脱贫增收。

推动招商引资与扶贫领域精准对接,与实施“三乡工程”深度结合,落实项目资金、信贷资金、扶助资金“三对接”,每年吸引社会投资扶贫开发10亿元以上,忆江南、竹林风、果匠小镇等一批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成为带动易迁户脱贫增收的扶贫新基地,帮带250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真正让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因地制宜 致富带头 示范引领铺路子

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美丽示范乡村和产业龙头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勤劳致富、建美家园内生动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制定出台《精准扶贫扶持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精准扶贫贷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近三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6亿元、兑现产业奖补资金8208余万元,带动20689户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引导881户易迁户发展油茶、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和光伏发电、“互联网+”等新型扶贫产业。

2021年,选定8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行打造,按每村200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试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在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龙隐山等龙头景区的带动下,重点开发了太平山、太阳山、大幕山、大城山、沉水山等乡村农游生态长廊,打造精品农游线路10条、田园综合体15个、特色小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

引导农民、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枇杷、茶叶、油茶、香榧等产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2021年栽植枇杷、茶叶、油茶、香榧等270万株,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3万亩,农业特色板块面积突破100万亩,“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42个,直接带动5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相关阅读

人民网截图


湖北通山:“六不”推进禁捕退捕 守护绿水青山

云上通山报道:近年来,湖北通山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2019年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全县上下闻令而动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禁捕退捕决策部署,按照“禁得住、退得出、稳得住”的总体目标,扛起“呵护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

富水湖是拦截长江一级支流富水河形成的人工湖泊,是湖北省第三大水库,总库容17.3亿立方米。通山县2019年全面吹响“推进禁捕退捕,呵护绿水青山”号角,明确“六不”要求推动富水湖禁捕退捕工作,修复了湖区生态,擦亮了富水湖“鄂南绿肾”名片。

销毁“三无”船。夏会兰摄

摸清底数,不错一船。从2019年7月19日开始,通山县农业农村局抽调5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17个工作组,深入大畈、慈口、燕厦、洪港等库区乡镇,配合乡镇、村干部,通过召开“屋场会、庭院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省、市、县关于长江禁捕退捕政策;逐村、逐组、逐户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引导广大渔民提高思想认识,消除抵触禁捕情绪,如实反映渔船器具,积极配合渔船及捕鱼用具登记造册。前后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整理上报国网平台。据精准统计,通山县已登记退捕捕捞渔船984艘、退捕渔民1938人。

拆解“三无”船。夏会兰摄

渔船拆解,不拖一天。通山县渔船拆解数量大、分布广,通过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组吃住在村、起早贪黑,逐村逐户做群众工作。到2020年4月底,全县984艘捕捞渔船全部拆解上岸,共拨付补偿资金7081.91万元,所有补偿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户一卡通,资金拨付率达100%。对所有捕捞渔船档案实行“一船一档、以船定人”管理,全面完善社保、医保、户籍、住房等信息,建立电子档和纸质档永久保存,确保信息全面、数据精准、随时可查。针对“三无船”采取“统一回收、标识管理、打击销毁”分类处置办法,截至2020年底,共拆解“三无”船舶2845艘、渉渔划盆2031只,重新进行标识管理库区生产生活用船1333艘。

政策补贴,不扣一分。根据省定政策要求,积极争取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补助资金24330.68万元,主要用于退捕渔船船机网拆解补偿、渔民捕捞权回收等方面。通山财政整合配套资金9789.68万元,用于“三无”渔船拆解、渔民公益性岗位、产业奖补、渔民低保和转产转业等方面。该县全面落实政府补贴“专款专用、不错不漏、不多不少”的要求,全面执行“统一补贴标准、统一核实船具、统一划拨方式”,确保所有补贴资金到渔民农户、到就业产业,有力地保障了禁捕退捕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实现了全县渔民无人闹事、无人上访的安全和谐稳定局面。

渔民安置,不落一人。通山县有1938名渔民退捕上岸,通过开展创业就业服务,采取“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政策扶持”等方式,先后举办专场招聘会3场、就业培训班6期,解决退捕渔民就业1455人,占上岸渔民总数75.1%。同时落实渔民养老保险,对1922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申请缴费补贴,发放养老保险补贴944.2万元。鼓励渔民自主发展产业创业,扶持280多名渔民从事水果、蔬菜等种植和生猪、山羊等养殖产业。在大畈等5个乡镇分别建立上岸渔民创业基地、创业园区25个,吸引库区渔民11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在退捕渔民中优先选聘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26名。落实困难渔民纳入低保112人,发放低保金约31万元;实施临时救助3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4万元。有力保障了上岸渔民生活稳定。

联合执法。夏会兰摄

联合执法。夏会兰摄

联合执法。夏会兰摄

联合执法,不放一案。全面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聚焦“关键点”,管住“岸船贩”,构建从“水里”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由通山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大队牵头,配合乡镇公安派出所和乡村辅警、市场监管等单位,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电鱼、毒鱼、炸鱼、绝户网等违法行为,规范富水湖流域垂钓管理,严厉查处禁钓工具设备、渔获物交易等行为。2019年10月以来,共组织执法行动268次,出动执法船艇和车辆385台次,参与执法人员1606人次,现场查获并销毁各类非法渔具钓具806套、违法电捕设备21台(套),清理取缔“三无”船舶94艘,行政处罚105人,批评教育400余人,刑事立案2起。

长效机制,不漏一环。为强化组织保障,县、乡镇、村相继成立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组织体制。为强化执法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沿湖、沿河、沿库包保责任制。为实时掌控富水湖流域动态,快速有效打击富水湖非法捕捞行为,正在筹建富水湖全流域安装太阳能无线传输视频监控点19处,并配套渔政执法无人机、执法船艇、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实现“人防+技防”“专防+群防”的长效监管机制。为巩固上岸渔民就业成果,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引导渔民就业转产观念,鼓励渔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外出务工实现就业,并积极探索建设护渔员队伍,让“打鱼人”变成“护渔员”。同时,在全县农贸市场、餐饮酒店等场所,常态化开展“野生鱼鲜”专项检查,做到卡口有人守、地笼有人清、渔贩有人盯、船只有人管、市场有人查、打击有人办,形成“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良好氛围。

碧波鱼影喜人景象得到生动再现。龙行善摄

如今,富水湖,碧波千里,川流不息;碧波之下,鱼翔虾舞,生机盎然……完全没有了以往渔舟往来、钓者云集的混乱景象。自长江流域实施禁捕退捕以来,通山县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破坏生态环境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电鱼、毒鱼、炸鱼及非法禁用渔具进行非法捕捞行为已得到根本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碧波鱼影喜人景象得到生动再现。

相关阅读

(编辑:谭茜   编审:邓文义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