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光阴折痕 70年前红色记忆焕发生机

触摸历史细节,方能知其深刻。1952年的团费证,在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如初。淡泊与厚重,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红色基因化作绵延流淌的河流,70年前的红色记忆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从复原的团费证上看到,证件编号为店字第402号。在1952年,每个月的团费是一元钱。

这本团费证的故事要从一通电话说起。眼下,武汉青运史陈列馆正在筹备建设,一本1952年带有较严重污损和霉斑的团费证让大家犯了难。怀着迫切的心情,共青团武汉市委统战联络部向湖北省图书馆团委委员李达人致电。据史料记载,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武汉是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在全国最早建立的几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的所在地之一。因此,这本团费证的展陈是讲述红色历史的鲜活物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古籍修复应该做到修旧如旧,这样才能还原古籍原本的模样。还原这本珍贵的团费证,我们的古籍修复师可以做好!”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主任戴波说。

修复团费证的重任交到青年古籍修复师王莹手中。毕业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王莹是85后,已经有9年在古籍保护中心工作的经验。过去的书籍都是手工纸,是植物纤维的,遇水后,纸张纤维会轻轻舒展开,这样有利于修复。”只见她娴熟的拿起喷壶,手指轻轻一按,均匀细致的水珠在光线下形成一层薄雾,将书页润湿,随后,王莹拿起裁剪成一细长条的修复纸,放在书页破损处比对,再将修复纸撕成更小的细块,用毛笔沾上浆糊,轻轻粘贴在书页破损的地方,“按照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时修复纸和破损处的搭口,不能超过2毫米。”她笑着说,就连修复纸的纸张、颜色、酸碱度,也要与古籍完全一样。

湖北省图书馆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的古籍,正是通过古籍修复师的巧手,才得已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湖北省图书馆用于修复的纸张有几十种之多,如竹纸、桑皮纸、三桠纸、楮皮纸等。

来源:湖北之声、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