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设备并提供补贴,保障老人居家养老;在社区建设老年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等各类服务,让老人实现就近养老;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加强资金引导等方式,促进为老服务企业发展,让老人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今年以来,武汉市武昌区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提高辖区老年人养老服务质量。
家住武昌区杨园街道二桥社区逸居苑小区的殷永一今年83岁,老伴魏汉庭今年84岁。殷婆婆说,老伴常年患有高血压、肺气肿等基础性疾病,3年前,还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尽管自己身体还行,子女也很孝顺,但老伴年纪大,腿脚不方便,行动迟缓,日常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自从家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安装了相关设施,总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老伴也会经常起来活动活动。
今年5月,武昌区联合相关服务企业来到殷婆婆家里,在经过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后,在儿子、儿媳的参谋下,老人点选了自己需要的设施与服务,当天就完成了设施的安装。“家里新装的这些设施,就是我们最需要的。”儿媳张世惠说,“真的是雪中送炭,解决了老人的大难题。”
儿女可以经常过来照料,两位老人也可以相互依靠,像殷婆婆和魏爹爹这样的家庭,配备基础的便利设施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那么,对于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又有哪些服务呢?
家住杨园街道电信社区乐业小区的陈斌是位独居老人,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在经过筛选和考察后,武昌区为陈爹爹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不仅安装了防滑垫、扶手等基础设施,还在卧室安装了感应地灯、呼叫器,在客厅安装了监护摄像头,在卫生间安装了红外体感仪,并给老人配备了能检测身体数据和紧急呼救的智能手表。陈爹爹说:“这些东西都很实用,对我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太贴心了。”
武昌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李璞表示,今年5月以来,武昌区对辖区内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和残疾老人等,开展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服务项目包含8个基础项和22个自选项,扶手、防滑垫、智能手表、红外传感器……针对不同需求,老年人可个性化选择。
据介绍,当老人发生意外时,智能设备将形成四级响应机制,分别是一级家属、二级服务企业、三级区级平台、四级市级平台,环环相扣,保证最短时间内有人应急响应。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武昌区将专业护理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
除了设施改造,武昌区还联合服务企业,积极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为老服务平台。据了解,武昌区为老服务平台今年实现“三助一护”有效派单40多万单。武昌区141个社区中已有126个有了老年服务中心,除待拆迁社区外已基本做到全覆盖。老年服务中心里,餐厅、活动室、厨房等重点场所均安装了摄像头,并与武昌区为老服务平台联网。武昌区民政局有专门人员24小时后台监控,以监督这些企业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为老服务质量是否符合规范。
武昌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李璞说:“探索建立以街道、社区为半径的为老服务圈,一社区一中心向外辐射,既能满足大多数老人就近养老的需求,又能为他们的子女分忧解难。”
近年来,武昌区围绕提高为老服务质量和扩大养老覆盖面积目标,采取“互联网+”方式,积极探索居家与社区机构相结合,适老化改造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加快各级养老设施建设,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