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 丨通山人千万不要忘记,他们,是为我们而牺牲的!

烈士

这沉甸甸的两个字

代表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身体铺路

以血肉筑墙

用生命换来今日之中国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

有一种精神之光却不会黯淡

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

有一团信念之火却不会熄灭

今天是9月30日,我县各界干部群众在鄂东南烈士陵园举行烈士公祭活动,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在通山县烈士陵园,180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大革命以来,18万左右的通山人民有3.2万人为革命捐躯,在册烈士8000余人。在通山这片热土上先后或同时建立了7块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赣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鄂东南道委驻地冷水坪革命根据地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敌后游击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是华南持续时间最长的革命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这里组建,红五纵队、独立红三师、红十六师(军)在这里长期与国民党周旋和战斗,红十二军、红五军、红八军、红二师、红三军团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从这里走出了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萧克、傅秋涛、程子华、黄克诚、王震、钟期光、江渭清、杨勇、王首道、张体学等一批共和国党政军领导人和高级干部,在这里走出去的通山籍共和国将军有王平、阮贤榜、阮汉清、梅盛伟、贺俊祯、阮帮和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红十七军副政委兼参谋长叶金波、独立红三师师长萧高蔚等革命先驱在这里牺牲。

通山著名烈士

夏桂林

夏桂林,1896年12月出生在通山县大路乡焦夏村一个雇农家庭,三岁丧父,七岁离开母亲,到地主家放牛,挨打受骂,忍饥挨饿,度过三年。十岁回家读书,十二岁辍学,为地主做零工。1916年,他秘密组织长生会,主张“穷苦兄弟抱成团,一人有难大家帮”。1918年,他因得罪家乡地主,外出谋生。期间,他听到了一些革命故事,接近革命。1926年春,他由吴斌介绍加入中共,在家乡放开手脚闹革命。12月,担任县农协副委员长。他与同志们一起,把通山农运迅速推向高潮。1927年8月,任通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通山县农民秋收暴动委员会主任,积极开展秋暴准备工作。月底,他与李良材、叶金波一起领导通山农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暴动,取得胜利,于8月31日成立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他被推举为委员长,成为中国第一个红色县长。9月9日,他在县城全面主持农民大会,处决何雄飞等9人。当月,李良材离开通山,他于10月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11月,他同阚学增化装成国民党士兵,步行到黄石,乘船到武汉,找到省委,请求指示。他派阚回县传达省委指示,自己留下参加12月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省委执行委员。1928年1月,省委机关被敌人破获,夏桂林等人不幸被捕,牺牲于武昌阅马场。

通山著名烈士

叶金波

叶金波,原名叶金坡,又名叶先雄,1906年5月出生于通山县通羊镇石宕叶一个清贫教师家庭,后过继给伯父叶仲甫为嗣。叶仲甫让叶金波习文练武,至16岁时已文武双全。1924年,入镇南中学读书,次年加入中共,参加革命斗争。1926年6月,任县农民自卫队大队长,10月任通山县农民自卫队总部司令。1927年8月底,他参加领导通山秋暴,取得成功并成立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当选为副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夏桂林牺牲后,他组建通山临时县委并任书记。8月,吴致民代表省委批准中共通山县委正式成立,任命叶金波为书记。1929年12月,通山赤卫军配合红五纵队打下县城,成立县工农革命政府,叶金波任主席。1931年1月,任红三师政治部主任,次年5月任政委。他多次率红三师与红十六军配合作战,取得辉煌战绩。尤期是第四次反“围剿”, 他代理红三师师长,与红十六军配合,取得一周四捷的战果,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1933年8月1日,以红三师为主力的红十七军在通山隐水村成立,叶金波任副政委兼参谋长。1934年1月,第五次反“围剿”受“左” 倾错误思想影响,红三师兵败王文驿,红十七军领导人受到不公正处理,叶金波被押到冷水坪处死。

通山著名烈士群体

成子英、谭民治

通山著名烈士群体—— 一门英烈

朱正时、朱应录、朱应乾、焦宝珠、朱爱玉、朱应坤、程怡坤

通山著名烈士群体——“五.二一”惨案八烈士

陈钟、黄中色、刘昌恕、吴斌、郑芝藩、夏文杰、陈世太、袁晓南

(编辑:葛素文   编审: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