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就医、消费、文娱等领域,除了提供“人机对话”的自助服务外,传统人工服务方式也要保留。而食品药品包装说明、办事指南上“字太小”“看不清”等难题,也将通过推出有声版、大字版等方式予以破解。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于2021年11月1日实施。
不会用智能手机,看病挂号遇难题;想逛个公园,先得扫二维码购票预约;到缺少人工导购的超市购物,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字太小看不清……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网上办事、手机办事、人工智能、无人值守等新方式在极大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一些老人带来了困扰。很显然,这些事情并不是小事情,这些问题更不是小问题。
当科技突飞猛进,我们的社会必须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智能服务再好,也不能因此就变成无人服务。况且,也不是所有的智能服务都是没有瑕疵的,其固定的程序,有限的功能,不少时候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甚至让人因“机器的冰冷”而感觉“服务冰冷”。
眼下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地方有了智能服务就没了人工服务,而不少场所、单位也都把智能服务作为了唯一选择。好处是减少了人工开支,压缩了办事时间,实现了科技服务的进一步优化。但真的就一劳永逸了吗?比如医院的网络挂号系统虽好,可如果完全取消人工服务,不会线上操作的人怎么办?拨打客服电话,智能语音一再重复,却仍找不到解决方案,该怎么办?在“数字鸿沟”面前,特殊人群无疑是迫切需要被关注的对象。
因此,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中保留人工服务,很有必要。在拓展智能窗口的同时,给特殊需求留下人工窗口,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才能满足所有客户群体的需求。智能不是“只能”,它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北京从立法的高度,规定必须保留人工服务,可谓为全国“打了个样”。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必要机制——智能服务可以为“大众”服务,但也不妨让人工服务为“小众”服务,这样,为民服务才能全方面覆盖。
来源:红星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