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鸡口山

徐浪 陈兰 整理

鸡口山位于通山县大畈镇以北,横亘于富水河与大幕山之间,呈东西走向,长30里,高600米,其间拥有隐水洞、三潮泉、烽火尖等众多自然景观。鸡口山中部山岭形如伏窝雌鸡,崖壁下方有形如鸡嘴的洞口,故称此山为“鸡口山”。

传说这是仙界中的金鸡,日生两蛋,腹中还有取之不尽的粮食和金银宝贝,以赈济贫困人家和缺钱断粮的过往行人。富水河一恶霸便据为己有,一日率领家丁奴仆,赶往鸡口山,从鸡口潜入,强盗恶窃诸多财物。或许天理不容,正当他们得意忘形地准备携财逃出时,那金鸡长鸣三声后,闭紧了鸡口,此后再未打开,恶霸一行全部葬身鸡腹。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留驾留宿一夜后,次日翻山北去黄沙,登上山顶,俯首环瞰南北丘陵,顿觉荡气回肠,忙问太监此山何名,仓懵间的太监忽然听到三声鸡叫,灵机一动,答曰“鸡口山”,乾隆连声称好。从此,鸡口山之名延传至今。

山上还有一处坟茔,墓碑写着“千古孺人,”昔日的鸡口山松柏参天,绿树成荫,山中时有猛兽出没。一日,一位要饭的妇人途经此处,被猛虎所害,只剩一双脚板。一位江西客商打此经过,发悲悯之心,把那双脚板埋葬于路旁,故称脚板坟。说来也巧,自那后,那商人在生意场上是如鱼得水,生意做得风声水起,很快发迹。商人以为是老妇人的庇佑,便每年来祭拜,谁知一传十,十传百,从此这座孤坟不再孤寂,月半灯火长明,清明坟茔修缮一新,就是路人都会顶礼一拜。故事不管真伪,但人性的那份纯良与慈悲,总是会给人带来好的气场与运势的,江西商人的发迹大概就缘于此吧。

1929年,红军领导人李灿、何长工率领红五纵队翻越鸡口山,在黄沙开辟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有血性的黄沙青年大受鼓舞踊跃报名,加入革命队伍,一度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革命热潮。自红五纵队驻黄沙开辟鄂东南根据地以来,黄沙地区就有5000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他们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册的烈士有1315名。而阮邦和、阮汉清、阮贤榜三位就是从鸡口山走出去的开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