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花桥庄的岁月


十月初,我有事去西坑潭,当我翻过石家山包时,眼前不远处就是花桥庄。这时我突然蒙生一个念头,想去花桥庄看看,因为那里我有一份清晰的记忆。

花桥庄,为什么叫花桥庄,是因为庄湾下面的溪港上有座桥叫花桥。为什么称花桥我就不知道了。花桥在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桥梁,早在明清时期,通山两大重镇就是西坑潭和通羊镇,两镇之间有三座桥梁,即:黑桥、花桥、港口桥。三道桥又算花桥最著名,因在县志上多处记载了花桥的往事。

花桥庄前是宽阔的富水河,庄后是花桥畈大片稻田,两侧是茂密山林,庄湾境地山青水秀,旷野明净,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县志记载,明朝时期通山县仅有一条驿道,即南林桥、通羊镇、西坑潭、板桥、富水,至兴国镇,通山境域有四处驻有驿道塘兵,花桥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明朝这有塘兵5人,负责邮件和朝廷信息的传达。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为了战略需要,在中南地区修建一条重要物资运输大通道,即瑞昌经阳新、通山至蒲圻赵李桥公路。公路经过花桥庄湾,在花桥修建的桥梁能通过汽车。花桥桥面有7米宽,桥有两孔,中间是桥墩,桥面底是一排大横木,再就是木板,上面土层。在当时是算是坚实的平面桥了。随着公路的修建,交通的便利,花桥庄经济也就日益繁荣了。民国27年(1938年)秋,日军战机从长江富池口沿富水而上轰炸,第二天深夜日寇就从花桥庄经过攻打通山县城。民国29年(1940年)11月,通山军民抗日到了如火如荼的时期,为了切断日军运输线,国民党湘鄂赣抗日挺进军方步舟派遣许金门直属抗日大队去炸毁板桥至南林镇公路的所有大桥,其中花桥就被炸毁了。


解放后,于1952年县政府组织人员又修复了花桥,从此这里天天有汽车、马车从这里经过。因地处通羊镇之西坑潭镇中间,这里也就设了茶水铺、马厩、小店铺等便民设施。1964年,富水水库建成后,正式全面关闸蓄水,通山至阳新的沿河公路就全部废弃了,花桥从此就在水底里面了。庄湾屋场移民后靠,到东端黄土坡上筑居落业,成了移民后靠村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三治”建设高潮中,畈泥人民将花桥畈建成了8万余平方米的水面的鱼池,鱼池属于畈泥公社集体所有。那时,我常感慨的是花桥百姓为国家和集体的付出实在是太多了!

1987年,我被调到花桥教学点工作,另外有朱家桥的方老师、卓家庄的黄老师、花桥庄的李老师一起工作。我是公办,其余三个是民办,村里也为我们配了食堂人员,这样的组合当然大家很团结,大家工作勤奋主动。记得那年年终全乡统考,花桥小学名次位于了前列,如今回想起那时的日子还有一份温馨的感觉。


 很快,我们越过长堤,趟过小桥,穿过雷竹林,走进翠竹林木拥簇着的小山村。屋场靠山是一些上世纪60年代建的土坯房,大多已经垮塌了,断壁残垣中是些荒草,屋基上长出了粗壮的树木,老屋的横梁斜躺在下面。在鱼池岸边有数座现代的楼房,可大多是关门闭锁,门前场地都是些厚厚的树叶,我断定此房是数月无人居住了。我再到原来学校的地方去看看,原校址一半是私宅了,另一半是荒草地了。然后,我又在庄里转了一会,碰到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我问庄里人去哪了?他说庄里人都进城居住了,庄里仅剩几位老者。

听了老人诉说,我顿感失落茫然,是啊,世事苍桑,我记忆中的旧事随着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图片源于网络)


扫码

关注

主  编:阮   冰

作  者:张善格

编  辑:葛素文

编  审:唐尚伟

监  制:方   雷

总监制: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