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人聪不聪明,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而这个思维能力之于人工智能,就是“算法”。现在,不少标榜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使用的算法,都是“开源算法”,也就是来自国外的算法,这让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慢人半拍,在自由上受制于人。如何让中国的人工智能更聪明?来看记者的观察。
深挖基础算法 牢牢握住核心技术
最近,一个名叫“我用AI修长城”的小视频在网络上爆火。人们惊讶于人工智能如此强大。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项目,就是由武汉大学的团队完成的。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黄先锋: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程序对它们做完识别 再结合我们重建的3D 我们就能恢复出它的(原有)体积 评估出来每一块缺了多少体积 这一段少了多少块砖 这以前 用人去做是不可想象的。
这项技术的关键点,是智能识别系统,这也正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关键领域。目前,智能识别领域里,人脸识别最为常见,技术也最为成熟。那么,只有先行一步,攻占核心技术,开辟新的识别领域,才能抢占人工智能新的制高点。武汉大学依靠测绘遥感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钻研基础算法,成为全国“实景识别”领域的领跑者。
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 黄先锋:实际上我们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些算法能让我们的数据质量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的位置 算法,决定了人工智能中“智”的上限。
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少华:从(应用)场景出发 有它特定的一些问题 像学术界研究的或者开源的一些实现 拿过来是不能真正地 直接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要)形成一套自己一个算法体系 真正地能够满足客户的一些需求。
越来越多的湖北企业,正在加大基础算法的研发投入。
库柏特产业部工作人员 徐春华:我们公司去年的销售是710万,但是我们的研发投入有780多万,基本上占110%这样一个比例。
这样的投入,让库伯特的机械臂,将开源算法只能做到点到点定向分拣,提升到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的智能分拣。现在,这批能“察言观色”的机械臂,已经在顺丰、菜鸟等物流巨鳄企业里上岗。
开放更多数据 人工智能越学越聪明
人工智能“聪明”的关键,是算法;而算法的基础,是海量的数据。因为数据可以供“大脑”进行不断的试验和学习。湖北,正在通过楚天云汇聚各类政务数据、科技数据、地理数据、社会数据,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充足的数据“粮食”。
刚刚上线的湖北政务服务APP“鄂汇办”,就已经向人工智能企业打开了他们期盼已久的政务数据的大门。
楚天云公司政务事业部总经理 余雷:包括互联网企业 包括传统的IT企业等等 我们后续会根据平台不断地数据的积累 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一些服务 能够利用这个大数据的技术 甚至说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 能够服务于企业和政府 服务于老百姓 甚至为我们的整个湖北省的经济带来新的动能。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吴彤 毛捷 宋杰 宛宇 责任编辑 郭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