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创建“一制两室”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王能朗  倪亚生)“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不仅安全安逸,而且放心欢心……”近年来,通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借鉴“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一制两室”,做到群众有所呼、人大有所应,百姓有诉求、干部就及时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促和谐起到推动性作用。

“一制两室”是村民办事代理制,处理纠纷有调解室,处理社会事务有代表工作室,通过创建基层治理模式,形成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大事大家管的基层治理模式,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实行“代理制”,解决村民办事难

“有问题或发生纠纷,可到乡镇人大代表工作室找人大代表的代办员反映,我与邻居为建房地基的界致发生纠纷,就是人大代表代办员帮忙调解得到圆满解决的……”

为了解决群众办事找人难、难找人的实际问题,通山县人大常委会聘请人大代表群众办事的代办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与邻里发生纠纷,就可找人大代表代办员反映,代办员根据村民反映问题的大小程度,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由人大代表代办员逐级向乡镇、县里汇报协调解决。

茅田村种粮大户王有良找到通山县人大代表、洪港镇茅田村支书徐唐华反映想贷款购买耕田机、收割打谷机,徐唐华立场答应,当好王有良的代办员,以他个人名义到洪港信用社办理贷款让王有良购回种粮机械,为王有良节省种粮人工开支,增加种粮收入。

杨狮坑村村民程良胜想到用自家责任田发展种植业,他跑到乡里人大代表工作室,刚好碰到通山县人大代表、杨狮坑支书余月来值班。余月来听到他的想法,马上找大路信用社,为程良胜办理贷款,帮他在县里请农业技术员,指导程良胜从事种植业。如今程良胜种植的5亩辣椒、豇豆、丝瓜、西瓜成为县城市民的抢手菜,他家种植的瓜果收入达5万元。

到目前,通山县各级人大代表当好群众代办员,为村民代办所需诉求事项365件。群众说:“各级人大代表当好人民的代办员,百姓急难愁盼事只要向他们反映,就有人替我们跑路,有人代办了”。

创办“两室”,解决群众诉求难

为了有效解决群众“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的问题,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大力加强人大代表阵地建设,以乡镇为主体建设一个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乡镇下面三至四个村建立一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的“家”“站”建立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村与村、邻里间发生纠纷,就可来到代表之家和代表工作室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大家坐在一起“当面锣、当面鼓”讲情说理,心平气和说明事由,当场化解矛盾纠纷握手言和。

“有问题或发生纠纷,可到镇里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我与邻里因建私房,由于宅基地界至不清发生纠纷和争吵,就是县人大代表孟祥二协调解决的。村民周庆云逢人便说。

洪港镇留阻村的通村公路因为常年通行拖运矿石车辆,导致路面严重损坏,路面坑洼不平,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当地群众组织起来,到村人大代表工作联系站向县人大代表,该村支书程平英反映,通过当面协商,由村里向县交通局呈报公路修复扩宽项目资金,群众负责投工献料。在一年时间,将这段长5公里的通村公路修整扩宽,群众说:“小小的人大代表工作室,在这里可以为群众协商办大事”。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我们因与邻村的山林权属地界不清发生纠纷,是镇人大代表王能志把我们两个村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如今到代表联络站,以恳谈会的方式,通过学法律,讲道理化解我们的积怨,将这起长达五年的纠纷化解了……

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家”与“站”的作用,调动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性,全县12个乡镇、187个村的各项公共事业建设、兴办集体经济,都通过人大代表的“家”与“站”协调,由人大代表与乡亲们商量着办,把话语权交给群众,让他们由过去的“旁观者”变为现在的“决策者”。

(编辑:刘熙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