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亲爱的观众朋友、听众朋友,还有亲爱的云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调频99.3兆赫“通山之声”为您推出的健康养生访谈栏目《中医养生堂》。我是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邓阳。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县中医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吴雄鹰,吴医生擅长对中风偏瘫、面瘫、颈肩腰腿痛等病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您好,欢迎您!
嘉宾:
主持人,您好!很高兴通过《中医养生堂》栏目与大家见面。
主持人: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这一时期的养生和前面的节气也应有所区分,吴医生,那我们在此时养生需要重视什么呢?
嘉宾:
寒露养生我们要重视五件事:一是重视足部保养;二是重视脾胃保健;三是重视导引和按摩养生;四是重视适度运动,调畅气机;五是重视调畅情志。
主持人:
好的,刚刚您提到的五点里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足部保养,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进行足部的保养呢?
嘉宾:
寒露时节保养足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热水泡脚、药浴沐足、足底按摩、穿着保暖。
热水泡脚:晚上可用温热水泡脚,改善循环,缓解疲劳,也能帮助预防腰腿疼痛等疾病。泡脚时需注意:水温在38~42℃之间,以不伤足为原则;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药浴沐足: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中药进行沐足,如川贝、雪梨、桑叶、杏仁等,既能清肺润燥、祛痰止咳,还能润肠通便。药浴沐足的时间一般为20到30分钟。
足底按摩:足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足部的保暖效果。可以通过按摩足底的穴位来达到保健的目的,如按摩涌泉穴等。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寒露时节有效地保养足部,预防因天气变冷带来的不适。
主持人:
好的,那您前面有提到说要重视脾胃保养,那我们寒露时节对脾胃的保养跟其他的节气有什么不同的呢?
嘉宾:
我们秋季的时候食欲会骤增,要防止饮食过量,进补时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补。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进补太多或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脾胃伤则百病生。我给大家推荐一道石斛太子参炖汤:需要石斛10g,太子参10g,猪腱肉300g,盐适量。将石斛、太子参稍浸泡,猪腱肉切块,一同放入炖盅,加入清水1000ml,隔水炖1.5—2小时,食盐调味即可。因为石斛性微寒、味甘,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效,太子参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之功,和猪腱肉炖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滋阴润燥、补中气、健脾胃,故为寒露时节养生佳品。需要注意的是,体寒之人不宜多食。
主持人:
好的,了解到您是康复科主治医师,尤其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中风偏瘫、面瘫、颈肩腰腿痛这类病症。那您跟我们讲讲日常该如何预防这些常见病症吧。
嘉宾:
好的,预防这类病症可以从八个方面入手,大家日常做好这些细节,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1.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这是预防的基础,比如通过规律监测控制血压,保持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每周安排3-5次适度运动,同时严格戒烟、限制饮酒,这些都能从根本上减少中风偏瘫、面瘫及颈肩腰腿痛的诱因。
2. 保持正确体态:对颈肩腰腿痛来说,坐姿、站姿、睡姿至关重要。工作学习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平视,肩膀自然放松,双脚平稳踩地;睡觉时选高度和硬度合适的枕头、床垫,让颈椎和腰椎维持自然生理曲度。
3. 选择适度运动:推荐大家做散步、游泳、瑜伽或太极拳,这些运动能增强肌肉韧带力量,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平衡感,既护关节又能减少颈肩腰腿痛,对预防中风也有辅助作用。
4. 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让肌肉僵硬疲劳,比如久坐办公、久站做家务,建议每30-40分钟起身活动,转转颈肩、伸伸腰腿,缓解肌肉压力。
5. 注意日常保暖:寒冷会让肌肉韧带收缩,尤其秋冬季节,要注意颈肩腰背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疼痛或加重不适。
6. 维持健康体重:体重超标会额外增加关节负担,长期下来易诱发颈肩腰腿痛,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身体关节压力。
7. 定期做好体检: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家族中有中风病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针对性体检,尽早发现风险因素,及时干预就能降低中风概率。
8. 管理情绪与压力:情绪大幅波动、长期疲劳或突然用力过猛,都可能诱发中风,日常要学会调节心态,避免过度紧张或劳累。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偏瘫、面瘫、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经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吴医生讲解寒露时节的养生之道,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朋友们,本栏目设立网上留言环节,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求医、问药、诉求等等留言在《通山县中医医院》公众号每期《中医养生堂》栏目内,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即可免费领取由县中医医院赠送的保健香囊、减肥茶、养生茶等精美礼品,仅限前十名留言者。再次感谢吴医生做客我们本期的《中医养生堂》栏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嘉宾:
谢谢大家,再见!
(编辑:张文静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