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张凯)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海间,150部红外相机昼夜值守,8台无人机巡弋长空,130名护林员、职工踏山而行——这套“天空地人”监测体系,正为40多万亩山林筑起智能防护屏障。保护区以科研监测为支点,同步建成开放科普馆、植物园,在物种保护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中,交出亮眼新答卷。
智能监测让保护更精准高效。作为保护工作的“先手棋”,保护区近四年投入2500万元完善信息化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150余个摄像头紧盯森林火情,红外相机精准捕捉白颈长尾雉、白鹇等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踪迹。“护林员+无人机”的立体化巡护机制实现责任到人,监测数据实时直连委信息中心平台,为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支撑。依托这套系统,西隅口管理站三年间查处12起非法捕猎案件;咸宁市最美护林员刘炳生守护的片区,更实现近40年无重大生态事故发生。
科研攻关激活生物多样性潜力。保护区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征集研究课题,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科研监测,形成“监测—科研—保育”一体化体系。成果随之显现:彭家洞区域新发现近200株树龄600年的南方红豆杉,石龙沟片区现身千株独蒜兰。针对东方细辛等极小种群,科研团队还开展繁育技术攻关,并科学调整保护策略,确保物种恢复既高效又合理。
生态旅游走出良性循环新路。摒弃“重旅游轻保护”的传统模式,保护区创新推出生态研学游,短视频“对话自然”,不仅每日限定客流,还将护林员转型为“自然导师”,引导游客在辨识物种中读懂生态价值、聆听科普故事。同时,依托“晚霞IP”打造文旅融合场景,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将部分旅游收入反哺保护工作,用于监测设备更新与科研投入。这种“保护促旅游、旅游助保护”的机制,正逐步让九宫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编辑:谭茜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