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秃岭摘金果 带动百村万名富 通山县委统战部引导农民发展枇杷走上致富路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王能朗  罗淑方)到目前,通山县委统战部通过采取系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网络人士互联的措施,以指导和引导方式组织农民创办通山县枇杷协会,并在大畈镇大坑村创办的基地,以带动全县12个乡镇,133个村,12850家农户从事枇杷种植,每年产枇杷2.12万吨,亩产枇杷收入6000元,全县仅枇杷产业收入达5.8亿元。通山县的枇杷果农说:“这得感谢通山县统战部引导农民发展枇杷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以点带面,典型引导带民富

大畈镇地处富水库区上游,这里的群众在沿湖两岸,岸边的山垅四岔之中,生活极为困苦。为了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1991年7月,在中南财大毕业被分配到通山县林业局工作的袁观强,发现家乡荒山坡地多,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枇杷习惯和优势,于是他主动辞去公职,将本地有种植经验的群众组织起来召开会议,与大家一起商讨大力发展枇杷的大计,将种植枇杷大户组织起来创办枇杷协会,并当场表态自己带头创办枇杷基地,把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为当地群众谋富道上,基地以“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协会+镇政府+农户”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技术+土地”入股方式,将全镇1500亩枇杷集中起来,实行分户管理,做到包产包销,为果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让当地果农走上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

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面包。在2014年刚开始创办的大坑基地时,通山县枇杷协会51位成员在泉水垅山头上搭起工棚、安营扎寨,他们白天扛锄头、舞铁铲在山上开荒挖地打垱,晚上住在工棚里,不知度过多少天的酷暑和寒冬。荒山开垦成基地后,他们共同谋划,四处借款筹资300万元,购回枇杷苗栽在基地上,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奋斗,15000亩枇杷基地获得收益,亩产枇杷1000公斤,亩平收入达6000元。

在每年的春节过后,大畈镇大坑村的村民们就迎着朝霞,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们过来帮忙除草、施肥,每天都能收100多元,在家门口能挣到这么多钱,心里说不出的满足”。56岁的村民袁观发高兴地说。

大畈镇官塘村困难户袁修港夫妇和儿子都在大畈镇芦泉山枇杷基地务工,儿子学会了枇杷栽培种植技术后,基地负责人安排他给技术员当副手,年薪5万元,袁修港家不仅迅速摆脱贫困,还在通山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村民袁程卿,家庭人口多,又无致富门路,两个小孩读书没费用,仅靠他在通山县城打零工供养,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协会将基地的枇杷划出5亩让他家管理,按6:4比例给他家分红,让他家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为小孩读书无费用而发愁了。

残疾人袁观柏,在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协会的扶持下,从基地为他免费提供枇杷苗,在自家责任地栽上枇杷,每到收获季节,大畈枇杷协会上门收购为他代销,每年收入8.5万元。袁观柏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大畈镇枇杷协会真心帮扶,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做梦都不敢办种植基地,怎么能发家致富。”

目前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协会在大畈镇大坑村山坡上种植枇杷4500亩,该协会雇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来帮忙照料、管理,让他们有活儿干有钱赚,再加上给村民的土地租金,在入股该基地的农户每年家中收入36000元。

为了解决群众种植枇杷无苗木的问题,村民吴祖基创办苗圃基地20亩,不仅为当地群众种植枇杷提供了果苗,自己家中每年收入达15万元。

在通山县枇杷协会创办基地的典型引导下,如今大畈镇已成为湖北省首个种植枇杷上万亩的基地,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枇杷小镇”。到目前,该协会带动周边12个乡镇,133个村组,12850多家农户发展枇杷,人均收入1.2万元,惠及千家万户。

以培带训,科技辅导助民富

基地建起来形成规模了,枇杷科普馆建起来了,当地农民种植枇杷和学习科技知识有了基地和场地后,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协会又组织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发展枇杷,引导农民把枇杷做成拳头产业,使之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于是,该协会花高薪从湖北省农科院聘请7名专家、教授当顾问,将种植枇杷的当地青年培养成技术员,由这些“土专家”深入到各家果农基地指导枇杷种植、防虫、施肥等技术。到目前,通山县枇杷协会在科普馆举办培训班56期,在基地传授实践经验,共培训果农达2850人次。

通山县枇杷协会把枇杷产业做成品牌后,吸引湖北省内外果农前来参观学习一批连接一批,他们以大畈镇大坑村枇杷基地作示范,在大畈枇杷科技馆举办培训班,前来参加学习的学员们都说:“我们慕名而来拜师学业,这样边看边学,立竿见影,受益匪浅。

“王教授,我家种植有5亩,怎么样才能让枇杷果子个头大……?”“陈教授,我家种植枇杷杆粗叶绿,就是不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在每季度的枇杷技术培训班上,通山县各乡镇各地果农都自发来到现场,围着省、市、县专家请教种植技术高招,大畈镇枇杷协会为推进枇杷产业发展,定期邀请专家到现场传家送宝。

为了提高枇杷产量的效益,通山县枇杷协会先后组织当地种植枇杷专业户到福建、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外地如何发展果品业的做法和经验,将在外学习的见识,向群众传授枇杷种植,嫁接、储藏等方面要点,为群众发展枇杷做好产前的基地和种苗落实,产中的培植和技术服务,产后的销售渠道提供。如今大畈镇的枇杷由原来的单一产品,改种嫁接成“大五星”“白玉”“白沙”等多个品种,产量由原来每亩400公斤提高1000公斤,销售价由原来每公斤3元提高到每公斤6元。

村民袁观兵在大畈镇大坑村枇杷基地做管理工,学会了枇杷苗木的栽培技术后,他在自家空余菜园地办起培训枇杷苗园,他将自己培育出枇杷苗销售给周边群众,家中收入达10万元,在村湾里建起了“小洋楼”。

村民袁达兴、袁达田两人合伙种植枇杷,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种植的枇杷只长杆和叶不结果,大畈镇枇杷协会会长袁昌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并及时从咸宁市林果研究所请来果木栽培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对他们种植的枇杷进行“诊治”,让他们种植的5亩枇杷每年收入达5万元。

村民袁达湖,通过每次参加大畈枇杷协会举办的枇杷栽培技术培训,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把自己的枇杷园办成示范基地后,经常组织乡邻到他的种植基地参观,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枇杷要领,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

“金黄色的枇杷变成了致富果!”看到满山挂果的枇杷树,大畈镇鸡口山村脱贫户袁平澎满脸笑容,他种植15亩枇杷通过线上卖全国,让自己的腰包涨得鼓鼓的!

滴滴滴,各位农民朋友,病虫害繁殖已到,请做好病虫害防治……今天气温在零下3度,请做好枇杷树的防冻……目前是“三伏天”酷暑,请各位枇杷种植户上山打开基地蓄水泵站洒水笼头,及时给枇杷喷水……这是通山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和湖泊局、气象局为大畈镇大坑村枇杷基地安装的病虫害检测、天气预报仪器发出的告示,让当地种植枇杷农户运用科技手段管理枇杷,确保农民种植的枇杷丰产保收。

联营带动,一业带动百业兴

如何让一花引来万花开,一业带动百业兴?通山县枇杷协会充分发挥具有种植枇杷经验的优势,引导通山县种植果品业向高质量发展,打好枇杷产业带动多种种植业的“组合拳”,引导各地果农办起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2个、果品加工厂3个、农业生态观光园10个,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如今通山县12个乡镇就有4个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大畈枇杷小镇”“大路乡果匠小镇”“闯王镇砂梨小镇”“九宫山镇香榧小镇”。

为把枇杷产业做成品牌,形成产业链,通山县委统战部通过招商引资发动社会知名人士回到家乡投资创业。通山县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协会理事阮峰,于2022年主动投资三千万元创办通山县协力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建起占地1500亩的枇杷观光园和枇杷酒庄,公司与全县种植枇杷的果农签订收购合同,每年收购枇杷20万斤,解决群众生产的枇杷销售难,该公司将枇杷加工成枇杷酒、枇杷膏20吨,产值达2400万元。引进通山县新的社会阶层知名人士、浙江杭州北京北魏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青投资750万元,创办通山县直播电商基地,每年为生产枇杷的群众推介枇杷,销售枇杷10万斤。同时,该电商基地还投资500万元创办起枇杷深加工厂,生产枇杷冻干、枇杷雪糕,产值达两千万元。如今,通山县协力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创办的枇杷酒庄,通山县直播电商基地负责收购各家农户枇杷,负责做好枇杷的储藏和深加工,达到延伸产业链,提高枇杷的附加值。如今生产加工的枇杷酒、枇杷膏、枇杷罐头、枇杷花茶、枇杷冻干等系列产品,打开湖北省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在板桥枇杷酒庄生产车产间里,枇杷酒、枇杷膏从乡亲们手中生产出来,内心上说不出无比的高兴。有了一技之长,又能在家门口打工,日子越来越红火……”脱贫户刘家兴心里十分满足。

村民章勋江,白天在自家的枇杷基地看管枇杷,晚上到枇杷酒庄上班,从事枇杷酒酿造,他学会枇杷酿造技术后,在自家屋里办起枇杷酿酒小作坊,成为当地枇杷种植、加工的示范户。

“人间五月天,大畈枇杷仙”。通山县枇杷协会充分利用通山县国家级地质公园隐水洞和新晋国家4A景区龙隐山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枇杷节,通过举办枇杷节,在全县评选出10名“枇杷仙子”,由她们在舞台上展示,吸引各地各地游客到大畈镇…枇杷基地观光、摘果、尝鲜,以游促销,现场签订定购合同上百份,销售枇杷13万公斤,获得旅游观光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如今生活在富水库区沿岸的群众说:“枇杷花开香百里,荒山秃岭挂金果,真是一果带富千家人。”

(编辑:谭茜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