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程思 张洁)微雨朦胧中,通山县黄沙铺镇孟垅村静卧于群山之间。宽阔平整的硬化公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依次矗立,垃圾分类亭整洁分明,房前柴火码放整齐,村民笑语盈盈——这座省级生态村,处处透出干净与生机。
“生态环境是我们村最核心的优势。”孟垅村村支书吴剑会说道。依托这一优势,孟垅村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集试验田种植、活水养鱼、林下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农业发展新路径,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在孟垅村五组的试验示范田基地中,负责人孟祥林正忙着施肥和除草。“18年从村里流转了5亩地做了试验田,今年第一批玉米已经收了,现在种了北斗萝卜、红心菜苔和螺丝椒。”孟祥林笑着说,“收入还不错,还能带着村里的老人一起赚钱。”曾在外经营大理石生意的孟祥林,抱着带动村民增收的决心回到村里,着手建设试验田。在省供销社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孟祥林不仅引进了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还获得了优质种子和化肥支持。如今,试验田规模持续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正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孟垅村一组的深山中,活水养鱼悄然成长。养殖户孟垂进轻轻掀开塑料罩,十三万尾马口鱼苗在山泉水中欢快游动。“一年成熟,一斤能卖五六十元。”他介绍,这种山泉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目前已畅销武汉、咸宁等地餐饮市场,村委会积极帮助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与商户的“牵线搭桥”,让这些“游出去的鱼”变成“流回来的钱”。
孟垅村九组林间坡地上,荣华种养殖合作社的“跑山鸡”更是名声在外。六十三岁的孟凡冲管理着一千多平方米的鸡场,干劲不减当年。“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还要长久做下去。”在村里二十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他不仅将鸡场办成了“特色招牌”,还带动七十余位困难户增收。这些鸡活动范围广、以林中草药为食,只只健康绿色,每只能卖到百元。今年饲养的3500只鸡,毛利达数十万元。村里始终关注着鸡场的发展,得知鸡场照明不便,还专门出资修建了新路灯,通往鸡场的硬化道路也提上日程。这条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微风吹拂下,红旗在村委会的屋顶上飘扬,试验田里的绿苗沾着水珠,鱼塘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鸡群在田野间奔跑。孟垅村正以火热的姿态投身于乡村振兴之中,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谐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刘熙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