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解好“点滴事” 温暖“大民生”

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程思)青山叠翠,碧水潺潺,位于通山县厦铺镇郊的农村福利院,是一座掩映在绿树间的四合院式建筑。清晨的阳光洒进院落,数十位老人正坐在中庭长椅上闲话乘凉。一旁的电视室里凉风习习,十几位老人聚精会神地看着节目,安静而惬意。

“梁奶奶,您把脚放椅子上,我帮您剪指甲。”上午9点,护理员陈秀平如常来到81岁的梁梅先房间,一边剪指甲,一边陪她拉家常,亲如母女。谁能想到,刚来时,梁奶奶曾因自己是“孤老”而羞怯内向。细心的陈秀平发现老人身形清瘦,悄悄在她床垫上加铺一层棉絮,“她太瘦了,怕硌着疼。”

这样的贴心服务在福利院比比皆是。今年4月,福利院特意聘请县人民医院退休护士长吴格林担任专职业务院长。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老人吃好住好,还要让他们生活有尊严、精神有寄托。”吴格林说。她引导老人养成每天洗漱、整理内务的习惯,带领大家做健康操、开展棋牌比赛等,每个季度还会邀请镇卫生院医生为老人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他们十分用心,这里就是我的家了。”梁奶奶笑着说。她的房间设施齐全:独立卫生间、空调、热水器、呼叫器一应俱全——这一切,在过去的农村福利院难以想象。

变化始于2024年初,通山县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打破乡镇界限,整合建成4所区域性农村福利院,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分类照护、提质升级。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通羊镇宋家桥村。

“现在水又清又稳!”面对回访的巡察干部,村民宋大姐笑容洋溢。而此前,村里自来水发黄、压力不稳,甚至时有异味,不少年轻人回家只得去宾馆洗澡。

巡察组走访发现,该村一直直接饮用四斗朱水库的水,但因气候变迁、泥沙淤积、管道老旧,导致水质下降,影响三千多人正常用水。群众急难愁盼,政府立即响应。通过召开屋场会、实地勘测、改造管网、加装增压泵、统一接入县自来水厂,终于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9月19日,大畈镇隐水村村民全贤合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收割的稻谷,终于舒展了眉头。

不久前一场暴雨,田埂破漏、秧苗被淹,刚施的肥眼看就要冲毁。情急之下,全贤合拍了一段视频发到村党员群。当晚,村支书郑传奇立即回应,次日便带人修补田埂基座,一周内更增建了一道水泥挡水墙。

这一“马上办”的效率,得益于隐水村推行的“开门教育”和村民监督机制。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随手拍”报料、屋场连心会等方式,村民真正成了基层治理的“出题人”和“阅卷人”。去年以来,该村已推动解决道路、饮水、环境等民生项目30多个。

从养老改革到饮水安全,从农田水利到村容整治,通山县正以“万事有解”的担当,将一桩桩点滴“小事”办成融入百姓生活的“暖心实事”。走在山城通山,改变的不仅是设施与环境,更是每个人心中那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编辑:刘熙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