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铺镇:8个月攻坚15年积案!多方合力破解退耕还林补贴纠纷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阮威)“没想到拖了15年的补贴款问题,终于解决了!”近日,在黄沙铺镇毛杨村的调解室里,村民们拿着签好的调解协议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历时8个月、涉及数十名村民的退耕还林补贴款纠纷,在专职调解员、村干部、辅警与相关部门的联手攻坚下,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理念。

15年积案:一笔补贴款,牵动众人心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某村村民因林地确权、补贴发放等问题,在15年间始终存在分歧。早期因林地边界划分记录不清晰、部分村民户口迁移导致补贴归属争议,加上历年补贴标准调整,使得一笔涉及50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款长期“悬而未决”。矛盾双方涉及两大家、共计10余户。

15年间,村委会曾多次尝试调解,但因缺乏专业法律支撑、双方情绪对立激烈,每次调解都以僵局收场。补贴款的长期搁置,不仅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还导致邻里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过因争执引发的轻微冲突,成为村里的“老大难”问题。

8个月攻坚:多方搭台,专业破局

今年年初,黄沙铺镇综治中心将该纠纷列为“重点矛盾攻坚案件”,启动“专职调解员+村委会+职能部门”的联合调解机制,一场为期8个月的攻坚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摸清“症结”:用数据打破争议。调解初期,由镇综治中心、镇农业农村中心组成的专项工作组,耗时1个月重新梳理该村15年来的林地档案:翻阅2008年以来的退耕还林验收报告、核对每一年的补贴发放明细、实地丈量争议林地面积,甚至走访了10余名老村民,还原当年林地划分的历史背景。

找准“堵点”:用法律与情理化解对立。面对“各执一词”的僵局,黄沙铺镇综治中心、毛杨村村委会先后组织10余次集中调解会,解读《退耕还林条例》及补贴发放政策,用“政策红线”明确补贴分配的法律依据;再结合村里的乡规民约,从“邻里和睦”“长远相处”的角度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在调解会中,村民始终因为退耕还林实际补贴金额与各自承包林地面积,以及对拨付至村组长的退耕还林款是否进行分配存在争议。

多方护航:用机制保障结果落地。为确保调解结果能顺利执行,乡镇综治中心与村委会同步制定“后续保障方案”:一方面,对于县林业所登记金额与财政所分配金额存在的差距进行一对一核实,避免未来再产生争议;另一方面,由镇农业农村中心监督村组长将未分配金额在15日内退还,再按最终协商的分配方案发放给涉及村民。8个月里,从档案梳理到实地核查,从集中调解到细节协商,镇综治中心、镇农业农村中心、派出所、村委会等多方力量紧密配合,累计召开协调会12次、上门走访38户村民,终于让僵持15年的双方达成一致。

一纸协议:化解的是纠纷,凝聚的是民心

“之前为了补贴款,和邻居见面都不说话,现在问题解决了,心里也敞亮了!”在最终的调解协议书签字现场,村民代表阮某感慨道。随着9名村民依次在协议书上签字、按手印,这笔拖了15年的补贴款终于有了“归宿”——村组长将未分配的6年退耕还林补贴,当场通过银行转账将款项退还。

这场历时8个月的矛盾化解,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心头事”,更让大家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专业调解员的“法律+情理”双管齐下、村委会的“全程跟进”、职能部门的“数据支撑”,形成了化解复杂矛盾的“组合拳”。未来,黄沙铺镇将继续完善“多方联动调解机制”,让更多矛盾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平息,为乡村和谐稳定筑牢“第一道防线”。

(编辑:张媛  二审:徐唐生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