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2024年的一个雪夜,罕见暴雪封山。80岁的独居老人突发心衰,命悬一线。救护车被阻山外,唯一的希望,是那个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跋涉而来的身影——村医徐梦。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通山县的真实一幕。对于乡亲们来说,徐梦,这位选择回乡的“00后”大学生,就是他们身边最近的“健康守护者”,更是危急时刻托付生命的希望。
在乡亲们眼中,徐梦的卫生室,是村里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头疼脑热、慢病管理、预防保健、外伤处理,乃至深更半夜的急诊,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她。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药箱时刻准备着,她的工作琐碎却重若千钧。
去年那场暴雪,至今刻在徐梦记忆里。封山断路,天地苍茫。她最揪心的,是前一天感冒的小卖部独居刘大爷。老人年逾八旬,心肺功能差,严寒恐致病情剧变。没有犹豫,徐梦一头扎进风雪。
“路在哪?几乎看不见!”雪灌进鞋里,风割在脸上,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救命!”当她一身冰凌赶到时,老人已危在旦夕:端坐呼吸,血氧仅80%,心率狂飙,满肺湿啰音和哮鸣音——急性心衰!儿女远在外地,120被积雪死死挡在山外。
时间就是生命!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徐梦与死神展开无声的角力。终于,老人的呼吸渐趋平稳,发绀慢慢褪去。紧绷的神经稍松,徐梦才发觉冷汗早已浸透后背。“徐医生,要不是您拼了命赶来,我爹他……”事后,刘大爷的儿子在电话里哽咽难言。
这场生死时速,让徐梦对肩头的责任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每一次出诊,每一次判断,都可能维系一个生命,守护一个家的完整。这份沉甸甸的‘被需要’,是乡亲们以命相托的信任,是我坚守最强大的动力。”
村医的工作,远不止于惊心动魄的急救。更多是日复一日的陪伴,是融入柴米油盐的关怀。
村里陈奶奶年过八旬,体弱多病,家离卫生室远。每次看完病,老人颤巍巍独行的背影总让徐梦放心不下。于是,“陈奶奶,不急,我送您!”成了常态。开上母亲的车,徐梦送老人回家。一路叮嘱用药,聊聊家常。到了家门口,陈奶奶总会紧紧拉住她的手:“徐大夫啊,你送我回来,这心里头,比晒着日头还暖和!你就是我们这些老骨头的依靠啊!”
留守老人的手机坏了、不会用了,第一个想到的也是“阿梦”。这些看似“分外”的事,徐梦从不推辞。“一部能打通的电话,是他们连接亲情的‘生命线’;一个随时找得到、愿意搭把手的村医,就是他们心里的‘踏实感’。”徐梦深知,这份日常的温度,同样是守护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毕业时选择回村,徐梦并非没有过犹豫。“外面的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但乡亲们信任的眼神,像刘大爷、陈奶奶这样的老人转危为安后的笑容,村里因有了便捷医疗服务而少一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叹息,让她愈发坚定:“值了!”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医。”徐梦这样定义自己。“‘大学生’,意味着带来更新的知识、更强的学习能力,用更科学的方法守护大家;‘村医’,则意味着深深扎根这片土地,根在乡亲们中间,责任就是当好大家的‘健康守门人’。”无论是风雪夜的疾驰,还是日常的送医送药、帮忙修手机,一切付出,只为让村里的老人孩子、兄弟姐妹,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及时、有效、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让健康和安心,成为我们村最坚实的底色。”
脚下的卫生室,蜿蜒的乡间路,是徐梦的战场,也是她的根。“乡亲们的信任,是我最大的财富;你们的健康,是我最深的牵挂。”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名年轻的大学生村医誓言:“步履不停,初心不忘”。她将继续精进医术,背着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尽其所能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守护家人健康,守护这一方生养她的热土,是她——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村医——无悔的青春选择与毕生的追求。在广袤的乡土中国,正是千千万万如徐梦般的基层健康“守门人”,用奉献和担当,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践行着“健康中国”最朴实的诺言。
(编辑:杨越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