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陈福娥)(一)铁门后的星光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阴
北风卷着枯叶掠过村口,吴浩宇家铁门紧闭,门环上的红漆早已脱落大半,敲了几遍都没动静,惊得墙根下的灰雀扑棱棱飞进了屋后的老槐树。吴浩宇是留守儿童,父母一直在广东电子厂打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来住上十天半月。他爷爷风湿病犯时连筷子都握不住,他奶奶也经常卧床不起,年幼的他,需要承担喂鸡、做饭等家务。长期的情感缺失与生活压力,导致他的性格极度内向。
我推开木门,发霉的苦涩味混着潮气扑面而来。吴浩宇奶奶弓着背守在灶台上,看到我后,慌忙用衣裙擦拭着手招呼我。吴浩宇磨磨蹭蹭地从屋里走出来,校服袖口磨得起球了,始终低着头咬着衣角。谈及家庭情况,他奶奶眼角含泪的说道:“孩子太懂事了,什么都自己扛着。”我观察到吴浩宇下意识的触碰桌上画笔的动作,便以绘画为切入口对他说:“听说你画的稻田会发光,下周咱们班黑板报,你来当首席画家,好不好?”他眼中闪过惊喜,但又自卑的摇了摇头,这一幕在安静的家里格外清晰。我立刻明白,孩子对展现自己的绘画能力,被别人认可的期待,其实都藏在心里,可这份突然涌上的退缩,又暴露出他长期以来的不自信。
这一细节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归属与尊重需求未被满足的现状——因家庭陪伴的缺失,吴浩宇在情感联结、社交互动与自我认同上存在明显困境,亟须通过针对性干预为他补上这份成长缺口。
我的教育策略:一是情感联结。留下联系方式,建立“随时倾听”通道,让吴浩宇知道他有可以倾诉心声的对象,填补情感沟通空白。二是同伴互助。组建“爱心帮手”小组,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与他结对,通过同伴的力量帮助他打开心扉。三是家校协同。建议他父母每日安排15分钟的视频通话,弥补吴浩宇的情感缺失,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四是特长激励。通过班级画展等活动,为吴浩宇擅长的领域创造展示机会,帮他在优势处获得成就感,逐步重拾自信心。
一学期后,看到吴浩宇的变化格外感动,现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课间也加入跳绳队伍,不再做旁观者。他奶奶说:“这孩子现在也会追着邻居家小孩学折纸青蛙。”这些细微的变化,让他终于触碰到了被认可的温暖,眼里的光也一天比一天亮了。
透过吴浩宇家铁门的缝隙,我看见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孤独,还有孩子们对被发现、被温暖的朴素渴望,更是乡村教育亟待填补的情感缺口。一次家访能敲开一扇门,只要我们把每一次“看见”都当作新起点,让陪伴总在左右,这一道缺口总会被慢慢补上。我们教育本该落在这些具体的牵挂里,铺就每个孩子的成长路。
(二)沉默的伤痕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小雨
午间时分,宋思佳使用小刀划伤自己手部,初步了解,其自述“突然觉得心里难受”。宋思佳父母离异后,长期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家庭结构的缺失与隔代教养的局限性,导致其情感需求长期未得到满足,内心压抑无处宣泄,最终采用极端的自我伤害行为,这一事件暴露出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隐蔽性与紧迫性。
傍晚,我走进宋思佳家中,狭小昏暗的居住环境里,她奶奶正忙于家务,而宋思佳蜷缩在角落,眼神闪躲,沉默不语。我们深入交流后得知,受限于年龄与精力,她奶奶仅能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对孩子的心理变化缺乏关注和引导。“我只想着让她吃饱穿暖,没想到孩子心里藏了这么多事……”她奶奶的话语中满是自责和无奈。我向她奶奶详细述说了宋思佳在校的情绪表现与自伤事件经过,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并承诺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面对老师的突然关怀,宋思佳低垂的头微微抬起,眼中闪过一丝信任的目光。
我的教育策略:一是构建关怀网络。联合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多样化表达机会,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宋思佳自我认同感;安排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同学与其结对互助,逐步打破宋思佳社交壁垒,融入集体生活。二是心理干预介入。通过沙盘游戏、情绪绘本共读等方式,定期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宋思佳认识情绪、掌握合理宣泄的方法。三是家校协同机制。每日反馈宋思佳在校表现情况,每周推送亲子沟通技能与心理健康知识;定期组织线上家访,指导她奶奶科学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共同搭建家校情感桥梁。
三个月后,宋思佳未再出现自残行为,日记本里画有和爷爷奶奶去公园的开心场景,她爸爸返乡时,还会主动分享学校里与同学们做游戏等各种趣事,曾经封闭的心灵正在被温暖与信任慢慢打开。
此次家访让我深刻认识到,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隐匿于沉默之下,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主动发现,深化家校协同,迭代心理干预体系,沉淀成可复用经验。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愿以爱为光,守护每一颗稚嫩心灵向阳生长。
(三)被爱的冲动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晴
课间,有个同学误拿陈子轩水杯,陈子轩当场摔书怒吼,开口辱骂,引发班级吵闹。陈子轩因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对其“补偿式溺爱”——吃饭挑食、睡前看电视等需求全满足。犯错时,老人常说“他爸妈不在家,别跟孩子计较”,甚至替他向被欺负的伙伴道歉。祖辈将“溺爱”等同于“弥补父母缺位”,孩子就形成“哭闹就能满足一切”的认知,缺乏情绪表达方式,生气时只会摔东西来宣泄内心不满。
家访时,我先肯定他爷爷奶奶对孩子的付出,再结合陈子轩在校的具体行为,如课堂跑出教室、推搡同学,引导他们认识到过度溺爱并非真正的关爱。我还观察到陈子轩因奶奶盛饭慢而打翻碗碟,爷爷还笑着哄劝,便询问陈子轩是否在意奶奶的感受,孩子说“她慢了就该摔”的回应,让老人直观感受到自我中心的行为偏差。深入交流后,了解到老人因担心孩子想念父母、害怕管严了孩子不亲近自己,才一味纵容,背后是隔代抚养的愧疚与教育能力不足的无奈。
我的教育策略:一是家校协同立规则。制定家校同步积分表,定期记录学生行为表现,确保家庭与学校教育标准一致、协同发力,利用陈子轩对象棋的兴趣作为激励点。二是情绪管理强引导。借“水杯冲突”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体会对方感受,发放“情绪选择轮”提供具体应对方法。三是线上教育常衔接。让陈子轩父母每周视频时,关注孩子的校园琐事和行为变化,强化亲子教育联结,并给老人推荐相关“1分钟育子小视频”。
两周后,陈子轩课堂离座次数降至日均1次,奶奶说:“现在他吃饭会主动说自己来盛,能得分呢,不用催了。”他父母视频互动变多,孩子会主动分享生活点滴;老人也学着用视频里的方法引导孩子,家里少了哭闹 。陈子轩还会用“深呼吸”等方法调节情绪,与同学冲突明显减少。
陈子轩个案折射隔代溺爱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共性问题:祖辈“溺爱补偿”难填“父母缺位”,因情感补偿容易形成过度纵容,让孩子失规则边界,父母监护缺位则加剧了规则教育的断层。行为矫正需家校规则统一、情绪引导、隔代赋能,更要帮祖辈走出“愧疚式教养”的误区。我们要以“立规则、教方法、补共情”为核心,让孩子在爱与约束中健康成长。
(编辑:杨越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