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传承好家风·聚力建支点”万户家庭讲家风故事优秀作品展播(三)黄克胜《门楣传家训 乡野沐新风》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共通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通山县妇联联合组织2025年“传承好家风·聚力建支点”万户家庭讲家风故事活动,号召全县家庭传承优良家风,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工业转型区、全域旅游示范强县、新型绿色能源基地贡献家庭力量,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

《门楣传家训 乡野沐新风》

大家好,“传承好家风,聚力建支点”。2025年万户家庭讲家风故事,我是讲述人黄克胜,我今天带来的作品是《门楣传家训 乡野沐新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讲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风故事,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在湖北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这样的家风传承正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诚信第一,团结友善""家和万事兴""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一块块古朴典雅的家风家训新门牌,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线。

"循章守法,忠良做人"——这是隐水村村民郑和平家世代相传的家训。受父辈影响,郑和平不仅成为村里红白喜事的"主心骨",更是邻里纠纷的"和事佬"。"我常跟孩子们说,工作中要守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分文不取。"郑和平告诉记者,三兄弟始终秉持家训勤俭持家,用"讲规矩、守底线"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下一代。如今,这股清风已吹遍整个村湾,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

移风易俗的春风同样吹拂着黄沙铺镇源头村。在这里,白事不收礼金已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新风尚。"起初是宴后退礼,后来干脆不收,人情负担轻了,心与心的距离反而更近了。"村民阮班树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谁家有事,全村人都会自发帮忙,淳朴乡情在文明新风中愈显珍贵。

走进闯王镇汪家畈村,红花绿树掩映下的村规民约宣传栏格外醒目。这份由村民共商共议的"十条规定",从规范建房到卫生评比,将文明种子播撒在日常生活每个角落。村党支部书记汪立果指着休闲长廊介绍:"村民们主动拆旧房、捐旧物、让地界,两个月就建成了这个文明阵地。"如今这里既是政策宣传窗口,更是村民休闲乐园,邻里矛盾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近年来,通山县创新推行"一约四会"机制,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上墙"更"入心"。通过文明积分制量化善行义举,用"最美"典型树立价值标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课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这片红色热土上,千年家风正转化为新时代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兴。通山作为鄂南文化沃土,传承好家风是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重要基石。

立足新时代,通山正以家风建设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通过家风带乡风、以乡风促发展,激发群众共建共享的热情,让文明新风融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当前,通山锚定“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需以家风凝聚共识,以实干汇聚合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展望未来,通山将继续深化家风建设,让崇德向善的力量成为推动县域崛起的强劲引擎,在湖北“建成支点”战略中贡献通山智慧,书写山清水秀、人和业兴的崭新篇章!

文字:程思

(编辑:刘熙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