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整治强根基长效管护促提升 洪港镇:人居环境焕发新活力​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刘训雄)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洪港镇立足镇情实际,以“扫干净、码整齐、除杂草、建机制”四项重点任务为发力点,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大提升专项整治行动,焕发镇村环境面貌新活力。

双日清扫成常态,全员参与焕新貌

“每周二、周五,是我们洪港镇雷打不动的人居环境清扫日!”镇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道。自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洪港镇推出“双日清扫”制度,将每周二、周五分别定为村级、镇级集中清扫日,构建起“镇统筹、镇直单位与村级落实、户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每逢周二,各村(社区)迅速“变身”整治现场,村“两委”班子成员手持清扫工具,带头清理村内主干道、广场等公共区域;党员、志愿者们分组行动,深入背街小巷,对卫生死角进行“地毯式”清理。到了周五,镇直单位接力上阵,对镇区主街道责任区展开全方位清洁,清扫路面、清楚杂草、清理小广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如今,清扫活动已开展70余次,累计清理各类垃圾超200吨,整治卫生死角100余处。三源村五组村民成大爷看着整洁的村容,笑容满面地说:“以前村里垃圾随处扔,村里杂草丛生,现在每周都有固定清扫日,大家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村子越来越漂亮了!”

物品归位码整齐,消除隐患美环境

在郭源村石圈平安置点,五保户杨欲盛老人的房屋前,曾经杂乱堆放的竹片竹屑已被整齐码放,宽敞整洁的房间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柴火堆得整整齐齐,房子前后宽敞多了,终于不怕着火了”郭源村负责人一边擦着脸上的汗一边介绍,他虽腿脚不便但平时也能靠双手制作竹簸箕挣点费用,家中长期塞满手工制作留下的竹片竹屑等材料,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原来,村委会在卫生检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上门,搬移杂物、清理垃圾,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让安置点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推动村民规范摆放门前屋后杂物,郭源村创新宣传方式,将防火巡逻宣传车改造成人居环境宣传车,不定期穿梭于各个湾子,循环播放环境整治知识与要求。在全镇各村的共同努力下,绝大多数农户完成柴火等杂物的规范整理,曾经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

拔除杂草疏空间,公共区域展新颜

“以前路边杂草长得密,孩子们放学回家,我总担心有蛇出没,现在清理干净了,安全多了!”洪港村五组村民王奶奶谈及环境变化,连连称赞。为攻克村湾广场、道路周边杂草丛生的“顽疾”,洪港镇各村积极行动,组织专业队伍,调配割草机等机械设备,对广场周边、村组主干道路两侧的杂草、绿化带等进行集中清理。

在洪港村五组,原本杂草丛生的村湾广场经过割草整治后,成为村民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以前广场杂草长得比人高,根本没法去,现在好了,晚上还能带着孩子来散步、玩耍。”五组村民王女士点赞道。目前,全镇已完成10余个村湾广场、50余公里道路周边的杂草清理与环境美化工作,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成为村民们的“幸福打卡地”。

健全机制抓长效,红黄评比激活力

为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洪港镇打出制度建设“组合拳”。镇里不仅制定下发了300余块《村湾保洁员责任公示牌》,清晰标注保洁员姓名、联系电话、负责区域范围,以及工作内容等详细职责,让保洁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现在有了责任公示牌,保洁员每天什么时候清扫、负责哪片区域,大家一目了然。”留阻村村民方大哥表示,“如果哪里没打扫干净,我们还能直接联系保洁员,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这种透明化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保洁员的责任意识,还推动形成村民主动监督、积极反馈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洪港镇开展每月卫生评比活动,由镇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成立评比小组,对各村环境卫生进行量化打分。对排名靠前的村颁发红旗表彰,对排名靠后的村发放黄旗督促整改。“去年最后一次评比拿到黄旗,每次看到心里都不是滋味。”在6月份人居环境评比通报会上,某村支书拿着新颁发的红旗,激动地说,“经过努力,我们终于‘摘黄换红’了!”红黄旗评比机制的实施,在各村之间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日益高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下一步,洪港镇将继续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持续深化整治成果,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编辑:杨越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