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通山•大畈枇杷旅游季万亩枇杷园山地健康跑以“产业+文旅”的创新模式,随着陈洪豪、吴涛等县领导按响发令汽笛,千余名跑者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将一颗颗“黄金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这场融合文化、旅游、农业、商贸的综合性盛会,不仅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通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次从“土特产”到“品牌链”的跃迁。枇杷曾是通山农户“贴补家用”的零散作物,如今全县4.2万亩枇杷综合收入有望突破2.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这一蜕变源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的科技突破,再到“科技工作站+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通山枇杷完成了从“提篮小卖”到“全链条增值”的跨越。
这是一次山水与人文的共生叙事。“千人环园健康跑”的设计堪称妙笔——参赛者穿梭于富水湖畔的枇杷林,呼吸间是14.5%甜度的果香。这种“体旅融合”不仅激活了生态资源,更将农耕文化植入现代体验。而“枇杷采摘+加工体验+乡村民宿”的旅游线路,则将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通山枇杷”的地理标志从商标升华为文化符号。
这是一次从田间到云端的价值传递。在电商直播间,网红达人手持冻干枇杷,讲述“从枝头到舌尖”的72小时锁鲜故事;在隐水村美食集市上,枇杷入馔的创新菜品颠覆传统认知。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裂变”的营销矩阵,打破了农产品的地域限制。
这是一次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3200户果农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户平年增收超万元。此次枇杷季特别设立“农特产品展销区”,大畈麻饼、古法茶油等非遗技艺与枇杷衍生品同台竞秀,既保护了传统工艺,又拓宽了增收渠道。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活动通过企业签约引导资本下乡,推动“产供销”一体化,让农民从产业链末端走向价值分配中心。枇杷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37亿元,居中南五省前列。
这是一次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耦合。通山县森林覆盖率66.7%,富水湖水质达标的生态基底,为枇杷产业提供了天然背书。枇杷旅游季期间,游客品尝有机枇杷,这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探索,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县域实践。
第七届通山枇杷旅游季的成功,绝非一场活动的偶然胜利,而是政府主导、科技赋能、文旅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当金黄枇杷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山经验启示我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深挖资源禀赋,更需以开放思维重构“产业+文化+旅游+商贸”的价值生态。未来,随着我县更多枇杷产业园的建成与溯源系统的完善,通山或将成为中南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范本。
县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方雷
(编辑:阮百川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