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夏曼婷)自三月中旬起,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秋芬携教导处及学科教研组深入课堂,进行“推门听课”督导。此次活动以“原生态课堂观察”为核心,通过“即时诊断—精准反馈—跟踪改进”的闭环机制,推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助力“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提质增效。
在谢承锴老师《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数学课上,一(3)班学生用真实小棒进行捆扎操作,通过“屏幕演示—实物验证”双向互动,直观理解“满十进一”的进制原理。课堂中,谢老师还引入分层任务:先分类计数小棒,再通过捆扎操作具象化数位结构,最后在数位卡上完成数字读写,逐步实现从具象操作到符号抽象的思维跃迁。
程兰老师的《蜘蛛开店》则以“一物生来本领强,银丝织网捕虫忙”谜语导入,通过随文识字、示意图梳理等环节,引导二(7)班学生剖析故事结构。课堂上,学生用不同颜色磁贴将“口罩—河马”、“围巾—长颈鹿”的对应关系动态呈现在黑板示意图上,并借助折叠板书进行故事复述。角色朗读环节,“蜘蛛老板”与“河马顾客”的趣味对话引发阵阵笑声,学生通过批注式点评(如绘制“表情包”标注人物心理)深入体会蜘蛛怕麻烦的性格特点。课后作业“续编第四次开店”的设计,将语言运用与创造性思维培养深度融合。
评课聚焦关键建议(如数学课增错例对比、语文课强分层指导),教师当日提交改进计划;教研组通过抽查备课修订、作业设计等跟进落实,月末汇总典型案例分享,形成“即听即改—常态优化”的轻量化闭环。
高秋芬表示,自3月中旬启动以来,该校已累计听课6节次,覆盖语文、数学等学科,本学期将实现青年教师全覆盖,并建立课堂教学数字档案库,通过“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路径深化教学改革。
这场“不打招呼”的听课活动,既是教学质量的“透视镜”,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正如程兰在反思中所言:“推门听课让我更关注每一处细节的设计,真正把‘以生为本’落在实处。”未来,该校将持续以常态化教研为支点,撬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习编辑:刘熙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