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责提建议力推发展 履职抓监督狠促落实 通山县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为地方发展鼓与呼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王能朗 倪亚生)一次次建议换来山清水秀,一次一次监督换来齐心合力,一次次整改换来各方赞誉……近年来,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监字当头、督促为先,积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主动为民鼓与呼,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推进性作用。

一次次建议,换来人清水秀

通羊河是通山县人民的“母亲河”,过去这条河流水质差,沿岸杂草丛生,严重影响通山县城市民的生活环境,群众迫切要求对通羊河环境进行改善改观。县人大代表、通羊镇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阮顺通过到实地多次调研,写出《改善通羊河水质,改变沿河景观的建议》呈交县人大常委会后,县人大常委会交县政府办理。县水利和湖泊局、生态环保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通羊河整治方案,由县水利和湖泊局向省争取项目资金3500万元,对河道进行扩宽、清除污泥、河堤加固、护岸改造,在沿河建起1米宽行人游步道,在6公里长河岸的河道两边护坡栽上红梅,海棠等风景树,在河道上,中、下游建起城区水网联防管道,将通羊镇打造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公园。如今,河面上白鹭戏水,沿河两岸人来人往,成为通山县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路乡杨狮坑至山下两个村与“209”省道路段不连接,成了连村进城的“断头路”,当地群众进城卖点农副产品,到县城购物选货,只能翻山爬岭,地经济发展慢。县人大代表、大路乡杨狮坑村支书兼主任余月来,通过走访群众,写成代表建议,县政府交给县交通局办理。县交通局派人到现场勘察做好规划,在争取省交通部门支持后,投资160万元,修通了这条连村进县城的4.6公里公路。如今,杨狮坑与山口两个村村村相连、户户相通、村里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进县城,村民进城由原来48分钟缩短到8分钟。如今,杨狮坑至山口公路两旁栽上风景树、装上路灯、安有护栏,成为连接村庄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到目前,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共收到有关村庄整治,生态环保的建议案49件,做到件件有道落,事事有回音,确保了通山城乡生态环境优美,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一次次监督换来齐心合力

如何改变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感?通山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人大工作职责,坚持下访听民声广纳良言,采取巡察与执法检查的方式,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项目一线,实地督办建议案执行情况,推动县人大常委会组成部门工作的落实。

通山县城一条街,两边是山岩,八十年代以前建起来的各个居民区无活动场所,居民楼房外墙陈旧、入户电线、电话线、网线到处乱挂,如同“蜘蛛网”,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专题调研时听到市民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的强烈反映后,立即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县政府领导。县政府召集住建、城管、交通、城投各单门负责人在一起进行研究,决定由县住建局和城管两个部门向上争取棚户改造专项资金6500万元,对城区12个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涉及居民4110户,使各小区达到雨泥分流,网电统装,燃气入户,楼房墙面做真石漆改造的要求,实现了墙面美、环境优、居民私家车有停车场,市民活动有广场。

闯王镇的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种砂梨的习惯,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砂梨,到目前已发展砂梨3500亩,已成为该镇拳头产业。为了把砂梨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在通山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县财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落实砂梨品改项目资金500万元,从县林特果品研究所安排一名技术现场指导,使闯王镇原来的砂梨单一品种,改种嫁接成“翠冠”“鄂梨2号”“秋月”等多个品种,产量由原来每亩2000斤提高到4000斤,销售价格由原来每斤2元提高每斤4元。

“人民有要求,人大就有所应”。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到一线听呼声、抓督办,确保百姓反映民生之事得到落实,换来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势头。

一次一次整改换来各方赞誉

“感谢人大代表的建议,多亏县人大常委会及时督促县有关部门做好整改,关闭拆除了村湾周边的10多亩家禽养殖场,让我们村里的70多户群众再闻不到臭及时味,让生活在湄港河下游及县城区的10多万市民饮上了洁净水”。通羊镇赤城村73岁的吴大爷发出由衷感触。

为了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青少年做遵纪守法,做社会有益的人。通山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社会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把抓好未成年教育管理作为是关心下一代的大事。县人大法制委干部经常到县公、检、法、司机关了解未成年人发生的案件,针对社会暴露出来成年不良倾向,由司法机关在全县各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成立由县公安、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组成的关心未成年成长工作领导小组,每季组织一次执法检查,深入到酒店、宾馆、会所了解未成年活动情况,认真抓好整改。

代表建议是否落实到位?县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行政执行得如何?通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持续对政府工作部门开展工作评议和跟踪督办的举措,督促县政府工作部门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整改不到位的就一抓到底,以一次次整改换来社会各方赞誉。

(编辑:张媛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