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人间烟火•中国传统村落⑨——高湖村

开栏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融媒体中心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为目的,围绕传统村落历史、区位、村容、人文、风俗、饮食等内容突出“传统”,彰显“古韵”,体现“保护”,展望“未来”。通过讲好传统村落故事,打造通山县传统村落新品牌新形象,为我县围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有序开展“留、修、整、提、补、添”工作提供鲜活依据。


九宫山脚下,太阳山北,“高峡出平湖”。涓涓溪流、青砖黑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李闯王折戟沉沙、长眠于此;中国传统古村落高湖村朱家湾也在此历经百年兴衰荣辱。

跟随我们的镜头拾级而上九级台阶,穿过一进五重的庭院。置身祠堂中,你可以随时随处体会到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氏后人的熏陶。这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匾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里曾仿明代古祠而建,观赏和工艺价值首屈一指。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烧殆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规模是2002年在原址重建

中国传统古村落高湖村的精髓,远不止于此。那今天有两位关键人物带我们一起去高湖村走一走、看一看,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主持人 阮风帆:支书您好!这位是?

村支书 朱景文:主持人您好!这位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朱老先生。

主持人 阮风帆:那支书除了我们的祠堂之外,还有哪些古建筑,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村支书 朱景文:主持人您好! 我们朱家湾这边还有三个古建筑。一个朱可欲(旧宅)、朱梅溪(旧宅)、朱仲卿(旧宅),有三个老屋。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三个老屋,都建于清朝的不同时期,他们都是(先祖)朱才吾的后裔。

村支书 朱景文:主持人,我问一下你,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

主持人 阮风帆: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它是前辈练武用的工具,练全身的力气。

主持人 阮风帆:那这有多重呢?朱氏祖人都用这个练武,是不是出了非常多的武秀才?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这有200斤了,出了十多个武秀才,八个武举人。

主持人 阮风帆:八个武举人,那我们的朱氏祖人真是文武双全。

村支书 朱景文:这里这个路,是我们到江西的那个老路。以前行人很多的啊,路上全部踩光滑了。

主持人 阮风帆:那您刚刚说的那些牌坊是往哪边走?

村支书 朱景文:牌坊就在这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节孝坊”的原址。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这些石牌坊原来做得很高很高,全部用最好的石头雕刻而成。他有两个大象、两个狮子,现在我们保存完好的一个牌匾还在那里,这就是我们“节孝坊”的牌匾。

主持人 阮风帆:这是光绪己卯年冬月。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节孝坊”三个字是当时的光绪皇帝亲笔书写的,它是很有文物价值的。

村支书 朱景文: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朱可欲的老屋。

主持人 阮风帆:这上面有“紫气东来”四个字,是跟我们刚刚看到的“紫阳堂”有关系吗?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紫气东来”,他是我们姓朱的门楼,我们讲的是朱熹紫阳堂讲学的故事,建于清•嘉庆年间。

朱可欲的老屋,一进两重,越过圆滑的石门槛,屋内各种装饰构思精巧,刻画细腻,依稀可辨。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这是朱可欲的老宅,原来是一进五重,在过去出了文官和武官。文官最大的是县丞,这栋老宅住了将近百人。我们高湖村至今还流传一句话,“无有可欲,不成高湖”。

主持人 阮风帆:那我看村里有这么多的门楣,应该有更多的故事吧?

村支书 朱景文:有啊。这条巷原来叫“凉亭巷”,现在我们改为“大路下”。这边可到我们现在的通山县,我们的北面是连接到江西,“道学传家”的老屋到了。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闯王传说》传承人 朱型淼:这间屋子的主人叫朱梅溪,是清•光绪丙申的秀才,“道学传家”的意思是继承朱熹的精神和学说。

百年木制结构仍然傲立屋脊,彩蓬上的五福盘寿图依然坚韧,汉文挑檐,青砖灰瓦,边五式,跑马楼,时光似乎在这里封印凝结,一切恍如昨日。

革命时期,这里也曾是共产党地下党的联络处,掩护庇佑共产党地下工作顺利开展。朱梅溪老人的儿媳在联络通讯中不幸暴露身亡。

主持人 阮风帆:这些青石板路,还有我们的老屋都保护得这么好,我们村里的人应该做了很多努力。

村支书 朱景文:我们整个传统村落的保护,政府支持了四百多万元的资金,加上我们本地村民共同的努力,所以才把这个古民居保护得这么完整。

主持人 阮风帆:支书、朱老,今天耽误你们这么长的时间了,下一个老屋我就自己去看,今天辛苦你们了。我们下次再见好不好,谢谢你们!

我们沿着溪边的侧门走进朱仲卿老屋,海棠花窗别具匠心,十字葵叶门清新雅致。一束暖阳从狭长的天井中洋洋洒洒普照进来,屋里顿时豁然明朗。

阳光中,老屋后的那颗百年银杏傲立山头,这里的村民也同古树一般,在贫瘠的土壤中铮铮向上,自强不息。

摄制:乐有钦 王谦 程思 徐剑 阮文峰

出镜:阮风帆

撰稿:张文静

(编辑:阮百川  二审:徐唐生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