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风情、浑厚的红色文化……赋予通山县品位高、类型全的旅游资源,不断吸引着八方来客。近年来,我县稳步推进全域旅游强县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通山、来通山投资旅游度假。通山县融媒新闻工作者协会将陆续编发通山美景系列图文,敬请关注!
通山有句俗语,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意思是元宵节一过,乡民们在吃过“月半粑”之后;便会陆续走出家门,围坐在某家的屋前或是禾场中,谈论着今年庄稼地里的打算。
糍粑飘香,年味满溢。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一种味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萦绕在心头,那便是家的味道。这味道具象化后,便是正月里热气腾腾的糍粑。
烫粉皮,捶糍粑,熏腊肉。每当立冬过后,凛冽的寒风在通山县幕阜山脉的黄沙铺镇曾家大山上呼啸而过,却吹不散那弥漫在村庄里的温暖气息。此时,曾家山上的村民们便忙碌起来,开始烫粉皮,浸糯米,为制作糍粑作准备。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儿,它承载着山里人满满的期待与浓浓的乡情。
与其他村湾做的糍粑不同,曾家山人做的糍粑是把粳米和糯米按同等比例相搭配,在当地叫巴仔。天还未亮,村里的长辈们就早早起身,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粳米、糯米,仔细地淘洗干净,再浸泡在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米粒渐渐吸饱了水分,变得圆润而饱满,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蜕变积蓄力量。待浸泡妥当,米粒被沥干水分,放入蒸笼中。
与外地将蒸熟的糯米被倒入石臼进行有节奏地捶打不同,曾家山人将蒸熟的米团放入大木盆,这时候三个男人围着木盆像漏薯粉条一样大展身手。他们脱掉冬天的棉袄,不断揉搓米团,每一下都充满力量。“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在厨房中回荡,仿佛是一场欢快的舞蹈,每一次揉搓,都将粳米和糯米的软糯与香甜融合得更加紧密。不一会米团逐渐变得软糯,相互粘连,最终变成了一团团洁白细腻糍粑块。这时,村里妇女小孩分工合作,捏成一个个小坨,嵌进刻花的长条木模里,反复敲击案板,捶打糍粑的过程,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一种智慧传承。一位有经验的大娘介绍说,糍粑要打得均匀,打得瓷实,握模具的手要松紧适当,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响,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米团就算废了。游客们围在一旁,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看着这神奇的变化,时不时发出惊叹声。不一会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就已起身,将各种印有小动物和喜庆吉祥图案的糍粑叠放在蒸笼。灶膛里的火舔着锅底,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她们满是期待的脸庞。不多时,蒸汽就从蒸笼的缝隙中袅袅升腾,糍粑的香气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丝丝缕缕,钻进每一个角落。带着米团特有的清香,弥漫在这座半山腰里的整个村湾里。
蒸熟好的糍粑迅速倒入蒲蓝凉干,一部分被精心放入水桶里保存起来,留作来年招待客人。在曾家山,热情好客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当有客人来访,主人家会迅速从水桶捞出水灵灵的糍粑,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随着“滋滋”的声响,糍粑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再撒上一层白糖或裹上一层黑糖,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有的人家则将糍粑和腊肉、油干一起用铁锣罐放在柴火灶上闷煮,有远房亲戚来拜年,也会客气递上一碗糍粑腊肉汤,在当地叫端汤。这小小的糍粑,承载着主人家满满的心意,也成为了客人心中对乡村最温暖的记忆。
曾家山海拔800米,村庄历史悠久,有三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见证了村庄的发展。曾家山的风情风貌吸引了文艺界和影视界的关注,央视《北纬30度》和电影《辣嫂》都曾在此取景拍摄。咸宁市有关民间团体把这里作为摄影和画画创作基地。曾家山是鄂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地,保留着传统的婚嫁、做寿等习俗。
村民阮香宝介绍,每年农历十一月做巴仔和纯糯米做的糍粑。糍粑不宜久存,否则糍粑久放会干裂,曾家山人传承祖先的智慧,用清水泡勤换水,不用冰箱也可保存3个月以上。
而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糍粑又有了新的使命。投资百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落户大幕山,每年春未和夏初,大山里开满了野杜鹃和野樱花,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糍粑也成为了餐桌上的招牌美食。村民贺金红、张桂芳、阮秀英三个女人一台戏,放弃在外地务工机会,投资40万元将一座废弃的旧屋改造成“竹园农家乐”,每年冬季要准备600斤糍粑,旅游旺季每天有600多个游客来品尝曾家山的糍粑、合菜等地方特色菜。每到花季,来乡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被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所吸引,更被这一口口软糯香甜的糍粑所征服。农家乐里,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糍粑,感受着乡村的年味,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村民们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再也不用背着行囊去远方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的梦想。
糍粑,在通山,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从小在曾家山长大的村民曾凡华说,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将糍粑放在火炉的木灰里闷热,或用火钳作支架烤炙。糍粑在柴火烘烤下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外皮焦黄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
对于游子来说,糍粑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漂泊在外的日子里,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常常会迷失方向。无论走得多远,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家乡的糍粑始终是心中最牵挂的味道。春节回家,刚踏入家门,就能闻到那熟悉的香气,那是母亲正在煎糍粑。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糍粑,心中的疲惫与思念瞬间消散。这一刻,所有关于家的记忆涌上心头,那些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
糍粑,这小小的美食,凝聚着乡村的烟火气息,承载着浓浓的年味,见证着通山全域旅游强县农家乐的繁荣,也慰藉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它是家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都将永远留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成为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因为在49万通山人心中,糍粑的味道,就是年味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永远不会改变。
图文:方雷 周建军
一审:谭茜
二审:徐唐生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