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您来通山过年
作者:陈鸿章
“腊肉香薰千户暖,苕坨甜润众心虔。”通山的春节,是平淡中蕴含的热闹,是乡村里流淌的温情,是山城中绽放的欢腾。从腊月中旬开始,内港村便已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挂,笑迎四方佳客。年猪宴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打开了一扇体验乡村生活的新天地。在这里,你可以畅游美丽乡村,感受风土人情,品尝农家土猪宴,品味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农家菜肴。
一连串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杀年猪、捣糍粑、打豆腐、做果酱、灌香肠、熏腊肉、腌腊鱼、挖冬笋、摘园菜、烹菜肴、围炉煮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游客们在温馨的乡村小屋里,品尝着乡村的味道,寻找着久违的乡愁。山城在各类声响、光影和色彩的交织中热闹非凡,传统民俗与特色活动令人眼花缭乱,美食佳景纷至沓来。偶尔在人群中听到粤语、闽南语或四川方言,竟会生出一种“原来你也在这儿”的奇妙感觉,仿佛五湖四海的朋友都汇聚于此,共庆佳节。
座落在九宫山脚下的宝石镇,富水湖畔的大畈镇,以及许多古老的村落里,通山的龙灯会是最为独特、最能烘托氛围的活动。洪港镇江源村的板凳龙尤为引人注目。400余村民舞动着249米长的“板凳龙灯”,共同庆祝新春佳节的来临。板凳龙灯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龙身由许多节特制的板凳组成,板与板之间用一根木棍串连。59岁的村民王洁连续参加了四届板凳龙活动,今年,他将这份手艺手把手传授给19岁的儿子王云。长达数十米的龙灯,威风凛凛,龙身上挂着大红色的灯笼,鲜艳而喜气。村民们将“龙”举得高高的,上下舞动,穿梭盘旋,一条手工制作的龙就这样被舞得活灵活现,成为一道令人热血沸腾的风景。孩子们手里拿着通山的特色小吃,目不转睛地看着,淘气些的甚至想钻进舞龙的队伍,只是被大人紧紧拉住。不仅是孩子,所有观看的人都全神贯注,仿佛被这活力与激情的舞动深深吸引。龙灯会是一年一度的盛事,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
通山山歌《十绣荷包》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生民歌节,悠扬的歌声引领我们走进九宫山深处。“十月里来小阳春,荷包绣得真,绣起的荷包呀,奉送我表兄,啷咚,啷咚,啷的咚。”歌声婉转动人,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绣荷包送情郎的年代。而“通山采茶戏”更是别具一格。演员们抬着简易的舞台道具,上面站着年轻的男女演员。他们面容姣好,穿上传统戏服,不用太多动作,仅靠唱腔和表情就能吸引观众。这移动的“舞台”、行进的表演,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热情的观众不时鼓掌叫好,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每个人的心中都被唤起了欢乐。
通山的春节怎能不提到隐水洞呢?如果说通山是一幅画卷,隐水洞便是那画龙点睛之笔。一到隐水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暖场锣鼓《中国范·欢天喜地迎新年》,十几个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一曲《隐水谣》娓娓道来,诉尽了隐水村美丽乡村的巨变,也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一首《六尺巷》赞美了邻里和睦、包容的传统美德。隐水村村姐旗袍秀《千古一醉》、方言三句半《麻将赌博害煞人》、民歌串烧《望郎来•挨郎坐•老酒岔倒喝》……演员们妆容精致、服饰华美,一招一式、一言一语皆行云流水,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隐水洞以奇特的溶洞景观闻名遐迩,洞内石笋的奇、石柱的怪、石幔的美,加上地下河的灵动,使隐水洞成为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过年时的隐水洞,因为有民俗表演队的穿梭,因为有特色乐器的演奏,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在溶洞的各个角落,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正在展开,热闹非凡的隐水洞,远远望去,妙不可言。
通山的春节是欢快、是愉悦、是喧闹。哪怕是一个受潮的烟花,仿佛也能被这喧闹点燃。我不禁为通山的春节而留恋、而称赞、而感动。春节你若不到通山,可能就错过了一个年味十足的地方。来吧,通山喊你来过年,来这里感受乡村的温情,体验民俗的魅力,品味美食的醇香,寻找心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