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方雷)通羊老城区南市路的变“瘦”,一般是从一年一度的年味开始。
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竹篮里装满花生,麻花,薯丝粉,糍粑,绣花鞋垫......带着鄂东南小县城特有的质朴气息,宛如被岁月打翻了年味的蜜罐,甜香四溢。
要想在周大生、周六福的“黄金”地段寻个摊位,程同学主打一个早字。
一张小方桌、一副笔墨纸砚。出生于2005年的程同学正在挥毫写下一组组“金龍”“银蛇”字,引得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笔墨与纸的碰撞,为通山县“中国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韵味。
背着行囊开武汉学校回到老家县城,支起小方木桌,真正上街露一手,程同学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在众人面前挥毫泼墨,需要莫大的勇气。于是,他选择在城乡结合部的汽车东站,那里写春联的同行人少。在进城打货的乡亲期待的慈善目光中,他便深吸一口气,开始落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字迹刚劲有力。不一会儿,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便铺满了桌面。
“这孩子真不错,现在愿意写毛笔字的年轻人可不多了!”“是啊,老祖宗的东西可不能丢。”“不打游戏不睡懒觉,大学生的好样。”听到这些夸赞,程同学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春节前夕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通山小县城里传承着传统文化,赢得了大家的纷纷点赞。于是,在姐姐的拉伸下,他走上有通山“小汉口”之称的南市路。
与书法的结缘对于程同学来说确实有些奇妙。关于书法,爷爷年轻的时候一手毛笔字是那个小村落里最出众的,但由于爷爷身体原因,很早之前就已经力不从心,到了父亲那个年代,因为家境不堪,吃了上餐愁下餐,哪有闲心练书法。在某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同学看到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信笔写下的诗词佳作,让他心生一丝遗憾,想着如果当时小时候也这么练下去不中断,会不会到现在也已经能写一手老练的漂亮字迹了呢,就因为这个念头,他又重新拿起了毛笔。高中剩下的那段时间拿起毛笔的时间很少,但是一有想法手边的草稿纸就会被拿过来刷写涂画,比如模仿某几个觉得写字很漂亮的老师的字体,又比如一些街上的印刷招牌字体,只要是程同学看到的觉得吸引到他的字体他都会模仿。上大学之后,时间充足了,他才更深一步的持续练习着,在抖音B站他都关注了很多书法up主,有空就会刷他们的视频,跟着他们学习。对于书法,程同学觉得目前还只是处于把字写好看写规范的阶段,中国书法文化流传千百年,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只能说会凭着已经养成的习惯和兴趣一直练习学习下去。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勤奋可挡艰难时光。”从腊月十五开始,每天早上七点前出摊,晚上六点左右回家,程同学说最高兴的是每天都能遇到路过的专业书法家或者前辈传授写对联的经验和书写技能,比如笔法墨法……
随着程同学大笔一挥,墨香便在南市路空气中弥漫开来。一撇一捺,起承转合间,那一副副红彤彤、散发着清新墨香的手写春联,传递出家的温暖和年的喜庆。红底黑字的春联,承载着49万通山人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街道上,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晃,洒下一片喜庆的光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老人笑着挑选年货,有孩子在摊位间穿梭嬉闹,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欢乐的新年乐章 ,让通山通羊老城区的年味愈发浓郁。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