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叶远青)近年来,通山县人社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立足实际、应地制宜,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培育市场、拓展基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品牌路子。
积极创建特色劳务品牌。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应根据当地自然特色、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务输出状况以及市场需求而科学定位。为了生存,不甘贫困的大理石厂职工纷纷外出,凭借对石材行业的熟悉和敬业精神,从事石材装修营销行业。著名的北京东西站,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工程都有通山石材的亮点和“通山石材商”的身影。通过近30年的发展,“通山石材商”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哪里有石材市场,哪里就有“通山石材商”,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已达10万元。2008年,县人社局依托通山石材产业优势,推出“通山石材商”劳务品牌,在全市劳务领域捷足先登,不仅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也为我县以石材加工销售、装修行业为主的劳务经济注入一只“强心剂”。
牢固树立劳务品牌意识。为了逐步把“通山石材商”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劳务品牌,县人社局积极向上申报“通山石材商”劳务品牌的同时,精心设计、包装、宣传通山石材品牌。大力宣传“通山石材商”行业近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充分展示勤劳智慧的“通山石材商”的精神风采和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凸显“通山石材商”的独到之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外大力宣传推介“通山石材商”劳务品牌,大力营造培育劳务品牌的舆论氛围,使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积极拓展劳务基地和范围。发挥品牌优势,按照“量上发展、质上提高、打造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人社局送、能人带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的基地和领域,健全和完善了“信息收集、基地考察、用工洽谈、组织招工、教育培训、签订合同、专人护送、跟踪服务”的工作流程,通过跟踪服务,有力地保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了让务工人员安心,家人放心。
近年来,通山县坚持“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外务工人员的石材营销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品牌劳务市场竞争力、整合行业信息、指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从而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化,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编辑:张媛 二审:孟军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