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程思甜 阮雅难)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以推动移风易俗为抓手,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激活隐水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宣传多元巧发力 文明理念植心间
隐水村巧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宣传模式,开启了移风易俗的传播之旅。线上,微信群、视频号成为信息的“快车道”,宣传视频将移风易俗的政策与工作安排精准送达村民指尖,提升群众知晓度。线下,宣传栏、文化墙、海报、条幅以及“湾湾响”广播,构建起一道无处不在的文明风景线,210张海报张贴各处,6条横幅醒目高悬,100余份倡议书发放到村民手中,让文明观念时刻映入眼帘、深入脑海。不仅如此,村里还别出心裁地挖掘本土孝和文化,以“隐水欢歌迎新年”元旦文艺演出为契机,将移风易俗的内容融入三句半、小问答等节目和互动环节中,让村民在欢声笑语、轻歌曼舞里,品味文明的韵味,在文化的滋养中接受移风易俗的熏陶,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党群携手共缔造 移风易俗稳把舵
共同缔造的理念深深扎根于隐水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中。隐水村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召开,聚焦移风易俗,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签订《“规范婚丧喜庆 推进移风易俗”承诺书》,他们以身作则,以“关键少数”的担当引领“绝大多数”的行动,为移风易俗工作注入强大动力,让文明之种在隐水村落地生根。与此同时,村里广纳贤言,充分征求“乡贤五老”的建议,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红白理事会成为倡导文明乡风的重要力量。婚丧嫁娶的规范被写进村规民约,奖惩分明,“厚养薄葬”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传承孝道的同时,也为乡村文明铺就了坚实的基石,引领着移风易俗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榜样引领树标杆 文明思想促新风
为了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自治动力,隐水村将移风易俗纳入“十比十看”和“积分超市”体系,精心组建评委会,对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的50余名村民进行表彰,“最美庭院”整洁雅致,“最美志愿者”热心奉献,“最美党员”率先垂范,“最美婆媳”和睦友爱……这些身边的榜样,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移风易俗的内涵,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不断激活村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带动全村形成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品牌活动展活力 时代新貌映眼帘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成为隐水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注脚。村晚、七一村庆、春日漫游会等活动好戏连台,通过精彩的节目演绎,引导村民树立起健康、现代的婚恋观,让文明之风吹进家庭,吹进生活。“鲜花寄哀思”“公祭日”等公益文明祭祀活动,让文明低碳祭扫成为村民们的情感寄托和自觉行动,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时代精神。屋场会、党员大会等多样的宣教载体,深入讲解婚丧嫁娶知识和法律法规,让婚事新办、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好家风 共晾晒”活动中,354条家训“上墙”,无言地诉说着先辈的教诲,传承着崇德尚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文明之根在隐水村越扎越深。
如今的隐水村,已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收获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文艺演出队伍从寥寥数人发展到几十人,《隐水村赋》诗朗诵、《百姓的菜篮子》广场舞等节目精彩纷呈,展现出村民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对文明风尚的追求;“红黑榜”评比激发了村民对环境卫生的重视,村湾公共区域和家庭卫生状况焕然一新;礼金和宴请桌数的减少,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也让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世界那么美呀哈那么美,我想住隐水住隐水。田园交响乐,绿色来品味;乡村振兴画,青山来描绘”……
(编辑:张媛 二审:孟军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