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张凯)在通山县山口高速路口,有一座不起眼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所。因其门前有个300平方米的小院子,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科技小院”。它虽规模不大,却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九宫山保护区科研发展的道路。
清晨,阳光洒在九宫山保护区科研所内,石龙沟管理站站长张泽楠脚步匆匆,与科研所所长王建就红椿二期项目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红椿作为珍稀树种,集生态与经济价值于一身。“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深入了解红椿的生长特性和变化,为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提供相关的科学数据。”张泽楠站长说。
王建所长微笑着回应:“放心,我们科研所会全力支持该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科研资源与技术指导。”
科研所人员有限,却肩负着为九宫山保护区科研项目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的重任。所长王建,这位曾在保护区资源保护科深耕多年的“老将”,带领团队为保护区各单位科研工作排忧解难。每周五下午和周一上午,是“科技小院”的高光时刻。各站工作人员带着科研项目中的技术难题赶来。而王建所长,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为科研“病症”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近几年,科研所成功为各相关单位解决科研难题,制订各类科研方案近六十三件,成为大家信赖的科技“帮手”。“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解决保护区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生态保护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王建所长说。
在保护区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各管理站负责人和干部职工会从乡镇赶来。大家习惯把凳子搬到科研所的院子里,围坐在一起,分享科研项目中的困难与成果。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更为保护区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思路。
这几年,九宫山保护区全面推行林长制,管委会大力向上争取资金,鼓励各管理站积极开展“林长+”等中小型科研项目,永瓣藤、钟萼木、红豆杉、红椿等研究项目纷纷落地,“科技小院”也应运而生。
保护区科研项目均以“实用”为导向,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支撑。“科技小院”更是身先士卒,精心谋划相关科研项目,筑牢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九宫山金家田珍稀植物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竣工,2024年引进的珙桐、红豆杉、厚朴、七叶树等十三种珍稀濒危物种在这里茁壮成长。同时,保护区与武汉植物园、中南民族大学等多所专业科研单位、院校达成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省级科普教育示范营地、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这种自发形成的科技小院,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保护区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营造了优质环境,有力推动了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保护区资源保护科科长金涛感慨道。
(编辑:张洁 二审:徐唐生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