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四个坚持”选优备强村级后备力量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今年以来,通山县以“四个坚持”精心组织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靶向施策破解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人选不优、渠道不宽等问题,确保选准选优备足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持续抓紧抓实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一、坚持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作为推动通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一是县委坚决扛牢主责。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通过《通山县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方案》,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专项工作机制,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全覆盖包联乡镇,构建起县委书记挂帅、县级领导带头、乡镇主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全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二是县级领导全员下沉。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县委书记带头下沉一线开展村级后备力量遍访摸排,26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6名县委组织部部委会成员、148名乡镇班子成员全程参与,逐村开展摸排分析,全面掌握村情实际,并逐村形成中期评估报告、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清单。三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委组织部将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选育储备”“赋能提质”“能上能下”为重点,一年一主题,细化制定每年度任务清单,明确任务内容、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时间到点。县委组织部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印制《操作手册》,进行全过程指导。

二、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摸排分析评估。把届中评估作为摸排后备力量的重要前提,采取“客观评价、群众评价、综合评价”的方式,让届中评估“评有标准、干有方向、定有标尺”。一是提前研判把方向。结合各村“两委”班子日常表现,按照“好中差”开展首轮研判分类,“一村一策”制定评估方案。聚焦内部矛盾突出、村级干部老龄化和综合素质偏低等重点村,县乡领导干部集中攻坚,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后备力量摸排遍访工作。二是测评座谈听口碑。采取民主测评、个别座谈、入户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因村制宜开展测评座谈。对首轮评价为“中”的村,结合人口规模、宗族分布、村湾组别等村情实际,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参加人员;对首轮评价为“差”的村,落实应测尽测、应谈尽谈和应访尽访,全面了解掌握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客观评价,物色意向性人选。三是综合评价定结果。综合民主测评、个别座谈、入户走访、实地查看情况,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会同乡镇班子成员商议研究,重新确定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评价等次,全县187个村评估为“好”的村党组织书记103名、评估为“中”的村党组织书记76名、评估为“差”的村党组织书记8名。

三、坚持高线选人,选优备强后备力量。通过“明标准、拓渠道、建机制”,确保后备力量摸得全、选得准。一是严明人选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用人导向,突出“双好双强”“双讲双有”基本标准,把牢不得作为村级后备力量人选的“十种情形”,按照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党委考察、县级联审“三荐一考一审”选拔审查程序,逐一筛查村级后备力量,调整不合格人员8人,坚决防止“带病储备”。二是拓宽选拔渠道。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坚持本地选和外部引相结合,重点围绕“四个一批”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注重从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千人计划”人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培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坚决防止“矮子里面拔将军”。三是强化分析研判。建立健全周调度、定期会商、现场调研、协同联动等工作机制,由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每周调度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进展情况,列席乡镇党委会逐村筛选初步人选,并开展3轮全覆盖调研指导。县委组织部通过召开推进会、调度会、月例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摸排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初步593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77人,35岁以下5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3人;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416人,35岁以下24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12人。

四、坚持久久为功,建强后备干部队伍。坚持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储备作为夯实筑牢村级战斗堡垒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一是精准科学“育”,锻造后备干部“硬实力”。坚持“按需供给、因材施教”培养理念,把村级后备力量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及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内容,实施“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3+”教育模式,分批次、分阶段、递进式推动后备干部常态化跟踪培养,让其尽快熟悉农村环境、工作节奏,提升后备干部的“成长速度”。二是从严从实“管”,搭建后备干部“成长链”。动态化管理村级后备力量档案信息库,实行“一村一库、一人一档”,全程记录村级后备力量现实表现。建立健全常态摸排、谈心谈话、导师帮带、实绩评价、竞争择优等五项制度,实行后备力量“一对一”帮带培养,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每半年对后备力量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价,听取党员群众评价和口碑,实现全流程跟踪管理。三是合情合理“用”,树牢后备干部“风向标”。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同村“两委”班子“红色体检”、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选聘支书整改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坚持边培养边使用,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及时调整补充进入村“两委”班子,变“备而不用”为“常备常用”,确保关键时候用得上、顶得住。培育储备工作开展以来,全县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6名,9名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队伍,村干部队伍素质更高、结构更优。(邓郁松)

(编辑:张洁  二审:唐成  终审: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