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近年来,通山县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理清思路、定实举措,突出实践实干实效,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党员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
一、坚持“聚”资源,筑牢党员教育“主阵地”。通过整合队伍、阵地和信息载体三大资源,夯实党员教育培训基础。一是聚合教育资源。围绕“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原则,依托县委党校,通过个人自荐一批、组织推荐一批、培养选聘一批等方式,从党员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党校讲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老党员、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先进模范人物中推荐担任专(兼)职讲师40余名,实现各类师资力量优势互补。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要求,举办全县组工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班、县直单位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4个、培训600余人次。二是盘活阵地资源。加大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建设,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支持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用好用活厦铺镇冷水坪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南林桥镇石门村(省级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大畈镇隐水村(市级红色美丽村)、燕厦乡畅周村(市级红色美丽村)等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瞻仰红色遗址、讲好红色故事等,厚植党员干部红色基因,持续放大红色资源效应。结合党校、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建设,借助职校、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基地等,建立实践基地10余个,形成上下贯通、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党校+课堂+基地”阵地体系。三是拓展宣传资源。坚持“党建+互联网”,通过“山通水富”微信公众号,在云上通山开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专栏,创新建立“山通水富”微信公众号和“山通水富党旗红”手机党建网站,为党员定制学习教育“自助餐”,推动学习教育由“大锅饭”向“自助餐”转变,实现了集中学向日常学的延伸。今年以来,已推送各类党建信息138期、642条,8000余名党员订阅关注。
二、坚持“强”引领,奏响党员教育“主旋律”。聚焦“关键少数”“绝大多数”“先进典型”三类群体,提升党员教育培训效果。一是紧盯“关键少数”提质。围绕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结合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各级党委(党组)依托“首个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等机制集中学习《条例》619余场次、开展交流研讨987人次,党委(党组)成员深入分管领域、联系点或所在单位党支部开展《条例》宣讲450余场次。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山实践、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等内容,分层分类、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11期,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二是紧扣“绝大多数”赋能。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年龄党员,通过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着力增强党员身份意识,推动党员教育立体化和全覆盖。在农村,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产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党员群众1490人次,不断提升农村党员产业发展能力。在社区,围绕基层治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引导党员广泛参与小区治理,评选101名楼栋党小组组长、340名党员中心户,通过“微服务”提升“微治理”,达到以践促学、以践提能效果。在机关,组织党员紧扣“六项纪律”,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全面排查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排查各类违纪风险点4177个,制定整改措施4479项,化解风险隐患,推动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三是紧抓“先进典型”增效。突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积极树典型、强履职。围绕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党组织建设等重点任务,开展“头雁竞飞·我学我做我讲大比武”活动,组织20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同台竞技,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带着书记干,选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典型12名,营造比着学、赛着上、争着干浓厚氛围。定期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武汉、相邻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照镜子”、找差距,对标对表抓提升。
三、坚持“优”载体,拓宽党员教育“主战场”。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切实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开展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来抓,把严肃“三会一课”作为规范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突破口,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通知》,制作一图看懂,督促615个党支部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印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提示》,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二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流动党员管理“123”工作法,建立1195名流动党员数据库,全面掌握其流动时间、就业居住地和履行党员义务等情况,督促161名党员完成组织关系转移,督促引导其他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实现双向管理。抢抓春节、端午、中秋等流动党员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集中轮训、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50余次,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持续为流动党员“充电蓄能”。三是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在总结疫情防控动员机制的基础上,以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1+10+N”机制为依托,建立党员平急结合制度,引导党员全面提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突能力。在2024年雨雪冰冻和强降雨期间,引导4000余名在职党员常态长效下沉社区参与灾害点检查、风险点排查、危险点巡查,疏散洪水风险点、地质灾害点居民等工作,有力保障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获得群众一致好评。(张威)
(编辑:张洁 二审:唐成 终审: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