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条小路走过
作者:林绪雍
大千世界里,大小、宽窄、长短的路无数,所走过的路亦无可计数。无论是曲折多艰的路,亦或是风光无限的路,走过就走过了,都是没留下太多印象。但在湖北大悟县,有一条小路,却格外令我震撼。
缘于前不久一次文学活动,在最美的秋天,走进大悟这块热土,踏上这条小路。
大悟以她美丽富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外界目光。这里的山水滋润人,乌柏红叶层林尽染,金丝黄菊花团锦簇;这里红色底色感染人,涌现了37位开国将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在这里起飞,解放战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留下了周恩来、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
我想,让我牢记于心的还有大悟广袤原野上的这条小路,名曰:突围路。
“突围路”位于大悟宣化店镇河西村。美丽的河西村,竹竿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青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田间栈道曲曲折折纤尘不染,秋收后的稻田仍散发着阵阵稻香。远处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白鹭翻飞。
70多年前,中原军区就驻扎在这里。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1946年,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将中原军区团团包围,封锁粮食、医药、布匹等一切物资,企图困死军区官兵。只有老百姓知道子弟兵的难,纷纷“缸里匀米”“锅里匀饭”,将节省下来的一米一饭送给战士们。至6月,国军进攻中原军区达1000余次,蚕食县城、村镇1100余处,将中原军区5万余人包围在宣化店周围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
中原军区势孤力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示:立即突围。
于是,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发出“突围令”。5万英雄儿女从河西村杨湾这条小路出发,展开突围。战士们顽强战斗,历时36天,以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出重围,粉碎了3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硝烟散去。如今,原中原军区司令部、首长旧居、军区干部学院仍屹立在河西村杨湾。不仅如此,河西村整合红色资源,以杨湾为核心,在保护生态、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成以“承传革命志、重走突围路”为主题,以“突围路”为核心的中原突围景区。
景区依山而建,三面皆是良田,小而简洁。广场中心,耸立着庄严肃穆的突围纪念碑。碑座上,两位年轻的战士巍然屹立。一个战士吹响了冲锋号,另一战士手握钢枪,振臂高呼。紧盯前方的双眼瞪得像铜铃,清澈透亮、洞察秋毫;黝黑的脸庞,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百折不挠的抗争;虎背熊腰的身板哪怕一座大山也无法将他们压垮。
广场依山一侧,有一堵砖砌的宣传墙,李先念手书的“突围令”赫然墙上。巨大的“围”字中间“韦”的那一竖,刺破了“围”字包围圈的天花板,喻意显而易见。随行的朋友介绍:突围路就是从这里起始,向山的幽深处婉延。这条长2300米,宽不足1米的小路,斗折蛇行,崎岖可见,但绝无旁逸斜出,坚定地一个心思向前,在绿树掩映下,温婉静谧,舒缓自在,有着千帆过尽的从容。
走在“突围路”上,每隔一段,路旁就能看到一尊宣传雕塑,或图画,或文字,为踏上这条小路的人们讲述着震撼心魄的“突围”故事。“大别山奶娘”深深感染着我。突围时,战士除了携带武器装备,一人只带一床被子。轻装上阵是必须的,可军属中3、4岁甚至尚在襁褓中孩子咋办?“全部留在大悟。”通知下来,大悟的百姓背着箩筐,提着摇篮把720个孩子全部领回家中,一口饭一口饭喂养大。有的一直养到十七八岁,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有一个金姓老大娘,她儿子和领养的首长儿子同年同月,当地的保长告密,说老金家养有共党的孩子,无奈,老大娘狠心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国军,救下首长的孩子。
一直以来,这些被寄养的孩子亲切称呼养育自己的大悟百姓为“大别山奶娘”。
“突围路”上还有一尊雕塑是几页信纸。这是中原突围战士写给父母亲的一封绝笔信。“自古忠孝两难全,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们不要难过,---为党的事业献身,无怨无悔。”字字铿锵,为党赴死的决心浸染笔端。
一条路,饱含着无数革命先烈抗争、牺牲、奋进的高尚情怀,正因了千万先烈不怕牺牲,勇于战斗,奋力前行,才有了5万战胜30万的奇迹。“突围路”不愧一条绝处逢生的路,一条出奇制胜的路,一条伟大绝伦的路。
中原突围精神连同这条“突围路”早被刻入后人骨子里,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庆幸,我在这条“突围路”上走过,更庆幸,如今的河西村用“红色引擎”激活“绿色发展”,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突围”之路。
相信,沿这条路出发,风雨跋涉,这块红色的大地,将会有更多奇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