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四筑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四个强化”为抓手,筑牢“四个根基”,切实推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以学铸魂强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建立健全“第一议题”、理论学习制度,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穿始终,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学增智长才干。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扎实开展大规模、体系化、全覆盖的理论教育培训。以学正风明纪律。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要锚定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任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经常性开展领导班子政治体检,扎实开展纪律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全党上下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以学促干抓落实。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常态化开展突出问题整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强化队伍建设,筑牢发展根基。

以鲜明导向用人。旗帜鲜明树牢“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重一线识别干部、实干检验干部、以实绩选拔干部、公认任用干部;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严把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实绩关,加强干部的经常性了解,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了解干部表现,切实做到以事察人、依事鉴人。以正确政绩观育人。完善分级分类考核,完善平时、年度、专项、任期等考核,不断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指标;加强警示教育,坚持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举一反三纠正政绩观偏差,引导领导干部把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以长效机制管人。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实施办法,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和顾虑;健全监督配套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加强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扎实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开展选人用人专项巡察,坚持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严在日常,管在经常。

强化阵地建设,筑牢执政根基。

抓党建优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支部“领头羊”的作用,大力推进以村湾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健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湾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大力开展“红色根须”工程,全面推行党员联户“1+10+N”制度,选拔政治过硬、威信高、服务意识强的党员中心户联系群众,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抓党建强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深入开展村级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打造“红色物业”,在小区全覆盖建立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强化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协同联动;落实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五险一金”薪酬待遇,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基层治理问题。抓党建促振兴。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干部培训班,常态化开展红色体检并动态调整体检不合格人员;探索村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将党支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经济优势、群众能动性深度结合,以组织力提升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教育管理,筑牢党建根基。

抓严党的组织生活。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坚持组织生活常态化,把“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推进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化,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党员去红色基地、纪念馆等地开展党日活动,开展“沉浸式”情景党课,让党员置身于党史故事或时代背景中,增加党员仪式感和参与感。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严厉处置不合格党员,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及时将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严密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到工作、居住所在的村(社区)党组织报到,依托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抓实关心关爱帮扶。针对流动党员、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党员,安排专人进行结对帮扶,确保理论学习不漏学、不掉队;针对生活困难老党员,在春节、“七一”、重阳等重要节日开展慰问,扎实做好“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切实让老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针对无职党员,合理设岗定责,引导投身至各项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当中,不断增强其认同感、价值感。(王雾龙)

(编辑:张洁  二审:唐成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