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的视物模糊。我国低视力患者数量持续攀升,面临着低龄化、发病率高和增长速度加快的严峻趋势。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2023年全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约为52.7%,其中小学生约为35.6%,初中生约为71.1%,高中生约为80.5%。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除引起视力模糊和视疲劳外,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白内障、青光眼、外斜视、视网膜眼底改变、玻璃体混浊和视网膜脱落等疾病。在此,我们呼吁家长们了解获得近视真正的原因,走出近视防控的误区。
一、正确认识儿童视力发育过程
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被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到8周岁左右眼轴约22毫米,裸眼视力到1.2或1.5时,这才是视力发育的标准。
二、正确认识造成近视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近距离用眼时间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读写时采光照明差等环境因素,可导致睫状肌痉挛,晶状体不能恢复放松的状态,初期会形成假性近视,随后随着眼轴继续增长,形成无法治愈的真性近视。
三、正确认识关于近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孩子长大后做激光手术解决近视问题;真相:近视激光手术只是摘镜手术,高度近视带来的相关并发病无法解决;
误区二:只关心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真相:引发近视的真正核心因素是远视储备和眼轴长度,不要在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数值上错失早期预防良机。
四、正确认识预防近视的基础措施
(一)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坚持“20—20—20”原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约6米)远眺20秒以上;
(二)营造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
(三)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2岁以下孩子尽量不接触接触电子屏,2-5岁儿童每天使用电子屏的时间最好少于1小时;
(四)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上午下午各一次;
(五)保证充足的睡眠,小学生应达到 10 小时;
(六)饮食要营养均衡;
(七)每天坚持之前2小时户外活动。
五、正确认识预防近视的核心措施
3-4周岁检查儿童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远视储备值、是否斜视等,如以上数据异常,可提前干预,预防视力低下,如孩子自述看不清物体发现较晚时,需亡羊补牢,每3—6个月一次定期详细检查视功能的各项数据,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