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召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让更多基层的党员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深层剖析形式主义之根源。清流必浚源,治病必断根。要整治形式主义,不仅要看到形式主义表现出来的表象,对症下药,更要找准形式主义的病灶,标本兼治。在基层工作中,形式主义表现为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表格多、台账多,基层在参加会议、迎接检查、制作台账、填写表格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疲于应付形式主义,难以腾出精力真正用在基层一线建设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形式主义出现的根源、抓住基层减负的要害,找准出现形式主义的病根,研究破解形式主义有效方法,精准靶向发力,真正把应减之负减下去。
厘清职责边界,明晰权责为基层减负增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执行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时常要多线作战,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境地。基层一线“责任超载”的重要原因就在在于基层与上级部门责权边界不清晰,将一些本应由有关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下移至基层,基层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承接上级转移职能,陷入“超负荷运行”状态。厘清职责边界是整治形式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要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为工作职责事项划分边界,让基层清楚“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为基层减负增效。
解脱形式束缚,激励基层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基层不是责任减轻了、可以“躺平”了,而是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无形枷锁,体现的是实干担当的状态。要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担当,用好“三个区分开来”,对在基层减负探索中存在的失误进行合理评判;要进一步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干部担当,让“当下改”进一步发展为“长久立”,让基层干部敢于也能够摆脱形式主义,腾出双手、脚踏实地,真正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谋发展上,把工作上的努力变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慈口乡胡烨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