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召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会议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干部时常被形式主义所束缚,“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广大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少。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为基层减负松绑,就必须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
树立正确三观,牢固理想信念。形式主义的背后不仅是行动上的“走样”,更是思想上“偏差”,把台账和文章的“花架子”当做工作实功。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找准基层负担的源头和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形式主义出现的思想根源是政绩观错位,整治形式主义首要是把政绩观摆正。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多把时间精力投入基层一线,充分认清手中之权,所处之岗,做到工作心中有数,情况了然于胸,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真干事、干真事,而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工程,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坚持权责统一,压实减负责任。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主要落实者,“多线条”作战则成了基层的常态。长期多线作战基层就会“顺理成章”的“承接”一些上级部门的职能,造成基层“责任超载”、权责不清,并伴随着“超载”的责任,检查、台账、报表等任务成倍增加。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把职责事项搞清楚,着力破解基层权责不匹配等问题,坚持“权责统一”这个原则。通过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严格执行减负措施,防止以“属地管理”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做到权责统一、各负其责。只有让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才能除去繁杂形式,切实聚焦为民造福。
完善制度保障,强化鼓励激励。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之事,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应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为“想干事、肯担当、能成事”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要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实责任,必须进一步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防止出现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充分释放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真正营造出为基层真正减负、减掉真正负担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刘畅 高婕 焦江海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