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央召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找准关键处发力,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促进基层减负有“量”更有“质”。
以“育”为指引,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味地追求个人政绩,国家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为基层减负重点要从思想上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持续加强政绩观教育,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淡薄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进取之心对待“事”,走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的政绩观误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松绑。
以“实”为根本,为基层减压赋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职责不清、边界不明,导致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些基层干部感到不堪重负。为基层减负就要着力破解基层权责不匹配等问题,进一步明晰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要加强权责清单管理,确定基层该承担的工作范围、职责事项,让基层干部履行职责有明确的依据和预期,避免因职责过重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资源服务平台下沉,深化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常态化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社区挂职,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力量。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基层,打造“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近办、快捷办”需求,使减负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赢得大家的“点赞叫好”。
以“考”为关键,减“压力”不减“动力”。基层干部“减负”是过程和手段,让基层工作“提质”才是目标和结果。根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更为科学精准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工作要坚持“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一方面要加强对考核事项的清理规范,推进考核事项减少数量、统筹实施,在符合基层工作和人员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考核指标,防止出现考核要求与基层工作实际相差甚远,反而影响实际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在关心关爱上做“加法”,在纾压解难上做“减法”,优化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注重群众评议,将考核评价情况与平时了解到的工作实效有机结合,作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职级晋升的重要条件,及时兑现激励奖励措施,也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有想法、敢担当的干部敢于、乐于放手干事,助力营造实干担当、敢为善为的良好干事氛围。
作者:符渊
(编辑:张媛 二审:徐唐生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