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提出基层减负以来已过去五个春秋,在这五年中“文山会海”“层层甩锅”等乱象得到了充分整治,基层负担大大减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表哥表姐”等“添负新势力”的出现。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基层减负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只针对具体现象整改易陷入“打地鼠”的囫囵中。基层减负的长远成功需要着眼形式主义这个病因,基于病因来“对症下药”方能做到标本兼治、药到病除。
加强学习,端正使命初心。基层形式主义的外在表现往往都是在“做+法”,追根溯源是思想有了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出现了动摇,政绩观错位和责任心也随之出现了缺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学细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从思想上入手,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切实做到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走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的误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同时各级党员干部也要端正思想,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要正确处理好“减”与“不减”的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回归服务群众本色,把以前应付文山会海、填表留痕的精力,转换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
制度保障,树立优良风气。一个人人敢于、乐于、善于干事创业的积极风气,是抵制形式主义的重要基石。一是匡正用人导向,将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尺,破除论资排辈、亲友关系等“潜规则”,提拔使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优秀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二是厘清职责关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承担着各项职责、事项的执行和落实,如果权责界限不清晰不明了,基层干部易变成“背锅者”“接盘侠”,必须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进一步细化要求、明晰流程、厘清责任。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压实主体责任。三是完善容错机制,破除“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谬论,杜绝“凑数式”问责,主动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创新思维方式、摆脱路径依赖,真正放开手脚去干事,切实解决基层的“陈年旧账”“疑难杂症”。
坚决执行,切实开展整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贯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进一步从严精简文件,加大审核把关力度,在量的管控和质的提升上双向发力。进一步从严精简会议,提升会议质量效率。进一步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切实把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下来、频次统筹好。坚持系统观念、实事求是,有什么病就抓什么药,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发现并纠正增加基层负担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形式主义问题扭住不放、寸步不让,发扬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打好基层减负“持久战”。
作者:宋程、符渊
(编辑:张媛 二审:徐唐生 终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