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程思 特约通讯员 杨清 通讯员 吴航)古民居内,游客忙着拍照打卡,成片的果园芳香四溢;休闲公园里,孩子们你追我赶;清新雅致的乡村庭院、色彩斑斓的艺术墙画,无不展现出这座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在通山县南林桥镇党员干部的共同带动下,如今的南林桥镇正通过党建引领绘就一幅“村靓、民富、人和美”的乡村蓝图。
党员先行 垒出来的美丽庭院
傍晚,通山县南林桥镇团墩村的路灯亮起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散步、聊天。新鲜的空气、舒适的环境,让村民们感慨,过去这一年,团墩村变化太大了。
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垃圾桶乱摆,蚊蝇满天飞……在南林桥镇团墩村党支部书记曹光利的记忆里,这是团墩村曾经的写照。
2022年,通山县发出聚力共同缔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南林桥镇决定,将团墩村作为重点推进。这本是好事,可愁于没有专项资金的镇村干部此时却陷入两难。
面对囊中羞涩的窘境,南林桥镇党委和团墩村党支部没有等着上级下拨资金,选择了迎难而上自己探索。没钱怎么办?党员干部决定“自力更生”,从策划、设计再到动工建设,带着村民一起干。
镇里的干部带头上阵,村里的干部分头行动,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有空,团墩村里总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党员夏阳光看到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家乡努力,毅然决然地自掏腰包,为团墩村一组修建了二十余盏路灯,村里几位老党员每天与干部们一起垒石头、清垃圾,给村民们树立起榜样。
村庄一步步蜕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顾虑打消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创建队伍,有人出钱,有人出点子,有人让地,还有人不计报酬出劳力。
集思广益 干出来的特色产业
如何让美丽乡村更加富裕?是南林桥镇镇村干部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南林桥镇雨山村,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的雨山湖承雨面积2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032万方,一直以来,干部们就在琢磨如何用好这块被“忽视”的宝地。
“我们希望能发展一个与乡村旅游挂钩的项目,既能为大山带来人气,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正当大伙迷茫时,外出村民黄早文提议利用好山好水种植优质中药材,“这个点子完全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开荒、种植、抚育……,在南林桥镇的扶持下,一片片中草药种植基地很快建设起来了。现在香榧、黄精、猕猴桃等中药材种植在雨山村蔚然成风,成为村民们增收的新途径。
在南林桥镇石垅村,张治兵也趁着农闲时节,在他自己创办的农业种养殖培训学校手把手向村民们传授种养殖技术。
2003年,张治兵因工伤失去整条右臂,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在南林桥镇的帮助下,他带头开展种养殖,从养鸡鸭到套种茭白养龙虾,到现在,合作社带动当地400余户群众及残疾人发展增收,先后累计帮助1000多名村民掌握了种养殖技术,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化解纠纷 让出来的公共绿地
去年,南林桥镇湄溪村李家湾全力打造一河两岸休闲区时,几户存有土地纠纷的村民,把大伙儿辛辛苦苦垒好的石墙一下推倒了。看着自己动手忙活了几天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在场的干部和群众都有些灰心。
在农村,村民利益问题错综复杂,土地纠纷更是众多“硬骨头”中最难啃的一块。对此,南林桥镇党员干部以“情、理、法”为支撑,真心调解、议事协商、法律普及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土地纠纷的化解。
石墙推倒后不久,村里一李姓村民和邻居吴姓村民,又一次因土地问题闹了起来。这次,有干部从实际出发提议,把这块长期存在争议、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交给村委会进行开发,当作村里的公共用地用于乡村建设,“要是把这块地利用好了,你们两家人以后也能从中受益。”在众人的劝导下,最终,两家人同意了。
“你看,这就是当初那块争了几十年的地。” 李家湾党支部书记李志端指着不远处的公园说,经过干部们的设计改造,撂荒地如今成了湄溪村里的景观公园,公园对面,翠绿的稻田在骄阳下肆意生长是一幅富美的乡村图景。
除了湄溪村,如今的南林桥镇还建起了干垄湾休闲区、长夏畈口袋公园,其中有不少是村民自己让出的土地。
“党员干部就是我们的领路人。”不少村民感慨。看着正一步步蜕变的南林桥镇,大家“跟党走”的信念越发坚定。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