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通山】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通山县“凉茶奶奶”徐桂梅义务送茶三十余载


7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通山县“凉茶奶奶”徐桂梅上榜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94岁高龄的徐桂梅是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村民,她从60岁开始,便坚持每天在家煮好茶水再送到村口路边,给过往行人送上一口甘爽,解决了大山里赶路人口干舌燥、无水解渴的实际困难。徐桂梅30多年的坚守感动了无数人,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凉茶奶奶”。

永善意温暖无数路人

“拿自己打比方,赶路途中口干时,能喝上一杯茶,心里舒服。”回忆起烧茶送茶的初衷,徐桂梅老人笑着说。

桂梅亭紧挨厦铺河,是周边几个村村民出山的必经之地,一趟少说要走十里路。打小在大山里熬过,徐桂梅深知赶路后对茶水的渴望,“去别人家讨吧,面皮薄的人开不了口,开了口也不一定讨得到。”

“要是有人及时送上一壶茶,那多好。”时年60的她,将心比心之下,默默煮好茶水,送到河边,给过往行人送去一口甘爽。

看起来简单的一缸凉茶,准备起来却不简单:每天晚上,徐桂梅用土灶铁罐烧好水,泡上茶叶和川芎,让其自然放凉。早上6点,她准时将茶水茶具送到桥头。晚上收工后,徐桂梅还要将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

这两年,徐桂梅年岁渐高,身体也大不如前,虽然她的儿子郑远托渐渐承担起更多的送茶事务,但是徐桂梅也没闲着,她说:“大家喝惯了我的茶水,习惯了路过这里就有茶喝。只要我还能动,茶一天都不能断!”

“我不在了,儿子接着烧茶送茶!”面对母亲的嘱托,郑远托点头道:“不用她吩咐,我知道这缸茶断不得。”

用承诺传承美德

徐桂梅是1946年嫁到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刚到这里时,她没有房住,更吃不饱饭。“托共产党的福,日子越过越好。”采访中,徐桂梅老人一个劲儿地强调,没得什么回馈党和国家的,只能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多年前,厦铺河上无桥无船,邻村孩子上学不敢蹚水过河,老人的儿子郑远托一趟趟背他们过河。

2009年,村里第一次修桥,家境贫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几分地,一壶接一壶地给施工人员送上茶水。2020年,村里修建可通农用车和小车的钢筋水泥浇筑的石湾大桥时,老人不仅每日几趟地送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钱。在老人影响下,村民们踊跃捐款,你500元、我1000元、他1500元,家境好的多捐点,不好的少捐点……短短时间,就凑了30余万元,大桥第二年端午前夕顺利通车。“桥是国家出钱修的,别人给我的钱自然捐给国家。”徐桂梅说。

2018年,通山县文体新局驻村工作组发现之前所谓的茶亭,不过是桥头的一个石墩,上面搁着茶桶,桶上用雨伞遮盖;路人虽能解渴,但有诸多不便。于是以徐桂梅老人的名义建起一座茶亭。

桂梅亭建起后,5年多来,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烧茶送茶,还承担了亭子和旁边广场的卫生: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广场两天扫一次……

“我百年之后,儿子接着烧茶送茶!”这是徐桂梅老人的承诺,也是她的底气。面对母亲的嘱托,郑远托点头道:“不用她吩咐,我知道这缸茶断不得。”

用行动润泽十里八村

村民都知道,徐桂梅年轻时,就是出了名的好人。左邻右舍谁忙不过来,只要跟她吱了声,看孩子,喂猪,做饭,甚至谁家老人要守夜,她都爽快应承,不讲任何报酬。

面对乡邻们的感谢和称赞,徐桂梅总说:“我帮不上其他忙,做点小事还是可以的!”

外来的年轻媳妇王丽,被徐桂梅老人的精神感动,从之前认为“村里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到如今积极投身共同缔造、美丽村湾建设等活动中。她说:“不求能做到像桂梅婆那样,但能尽自个的力做点事。”

这几年,藕塘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年位居全镇前列、村民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持续增强、美丽村湾大家一起建设一起管护……在徐桂梅的感召下,藕塘村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