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这不是孩子心中想要的旅游 | 热点里的价值观


每逢暑假,带娃出游成为不少家庭的标配。想象当中孩子会玩得很嗨,可是实际上,不少孩子却感觉很受罪。近日,一位李姓网友在网上发帖分享了她带娃旅游的经验,她说玩了一圈下来,询问孩子的感受,7岁的女儿只说了一个字——“热”。

这位网友的经历也是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说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情况,有的家长说,去的时候,孩子还兴高采烈,等玩一两个景点后,就开始赖在宾馆里不想出门,说太累了。天性爱玩的孩子为何会讨厌出门,问题到底处在哪里?来听湖北台新闻观察员余飞的观点。

“恶补式旅游”好心办坏事

气温热辣滚烫、抢票无比艰难、景区人山人海,尽管如此,暑期长距离遛娃,还是成为不少家庭每年的规定动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这个时候出游,家长们也只能是一声叹息。原因很简单,刨去五一、十一可携子同游但短暂的公共假期外,家长能够带着孩子“长距离放风”的时间,就只剩下炎热的暑假和冰冷的寒假。于是“恶补式旅游”变成了家长们心中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不二选择,结果却往往没能让孩子真正开心。

选择景点需和孩子的认知相匹配

除了天时不对版,很多时候地利也不匹配。家长们在选择游玩项目时,往往会被景点的热度所左右。比如近日,山东一位家长就在网上分享了近期她带孩子去北京旅游的几个场景,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张图是雨后的北京,一家人骑着共享单车在北京看夜景,孩子开心得比“耶”;另一张图是孩子站在故宫午门,顶着太阳一脸痛苦表情。最终这趟故宫之旅,孩子念叨得最多的就是三个字“没意思”。第三张图,他们到了军事博物馆,孩子立刻满血复活,最后都不想走,这说明景点选择和孩子的认知匹配很重要。

动态调整假期,丰盈孩子体验

假期本来是工作和学习之余对身心健康的有效调节,并不是一场“冲锋陷阵”的苦战。要解决“开心游”变“活受罪”的尴尬,应该尝试一下动态调整假期,一方面,让家长可以根据学生放假时间来选择自己带薪休假的时间,另一方面,学校除了寒暑假,可不可以增加春秋假,哪怕短点也行。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