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柯国强 吴莹)王浩冬是一名“95后”公安民警。
从小时起,他受从事公安工作的舅舅的影响,立志做一名维护稳定、保障平安的工作者。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公务员考试,毅然回到家乡湖北通山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24年5月,王浩冬荣获“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称号。
对公安工作的热爱,是王浩冬投身基层的初衷,也是激励他服务人民的动力。五年前刚参加公安工作报到时,他就主动要求到边远的杨芳林派出所工作。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王浩冬说起认识体会,只有深入一线、贴近群众,把根须扎进泥土,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才能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初到派出所时,面对线广面多、事务繁杂的基层工作,王浩冬没有畏难退缩,而是沉下心来,向老民警学习,向实际实践学习,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尽力让群众感到满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中,王浩冬和派出所的民辅警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努力,用热爱与坚守写下青春华章。
寺口村是杨芳林乡最偏远的村,与崇阳县北山村接壤。2021年7月,酷热难当,该村两户村民因为耕牛偷吃庄稼的事争斗了起来。王浩冬接到群众的报警后,冒着高温赶往现场处警,积极进行调解,上衣警服被汗水湿透了,都能拧出水来。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劝说,当事群众态度软和了下来,表示不再争吵,重归于好。
小事不小看,件件为民心。“有时候一件平常的小事情,可能引发治安的大事件。”王浩冬说道。
在派出所工作的三年时间,王浩冬牢树人民情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派出所主防”和“一村一辅警”警务改革,扎实推动了派出所工作进步跨越。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2022年3月9日傍晚,天降大雨,寒气逼人。辖区杨芳村一名患有智障聋哑老人不慎走失,值班民警王浩冬立即请示派出所同意后,与村民群众和当事人亲属约100余人,穿戴雨衣,打着手电,冒着大雨和寒冷,赶赴老人走失地附近的大山竹林窝进行紧急搜救。夜晚的大山,大雨伴着冷风,搜救难度巨大,早一分找到老人,就多一分安全。约在凌晨三时许,大家在山凹处一荆棘丛中,成功找到老人并安全解救出来。事后,老人家属送上“争分夺秒寻人忙、为民解忧高风尚”锦旗,表达心中的感激和谢意。
“时刻以群众的安全为念,时刻把群众放在心里,是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坚守岗位、初心为民的意义所在。”王浩冬说道。
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仰望星空,志存高远。2023年1月,王浩冬通过年轻干部选拔,成为一名刑事侦查民警,从事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并担负扫黑除恶工作重任。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高发态势。面对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他在积极进行反电诈全民宣传的同时,积极通过“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加强电诈案件侦破力度,竭尽全力守住群众的“钱袋子”。
同年6月,杨芳林乡居民陈某报警称被网络诈骗100万元。接警后,王浩冬和战友们一起第一时开展案件侦查,研判被骗资金流向,及时冻结止付相关银行账户,并经循线追踪,缜密侦查,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钟某的真实身份和落脚地址,并紧急赶赴湖南将将嫌疑人成功抓获归案,为受害人追回大部分被骗资金。
2024年7月18日,烈日当空。一场精心部署的抓捕正在江苏省宿迁市上演,王浩冬与同事化装成物业管理人员,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成功将涉嫌网络诈骗犯罪的泗洪籍嫌疑人刘某抓捕归案,并追回部分被骗资金。6月11日,犯罪嫌疑人刘某在网络上取得受害人信任后,推荐“无人机全国旅游总代理”项目,在收取受害人83万元“代理资金”后人间蒸发。“非常感谢公安民警,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领取回被骗资金后,受害人喜笑颜开。
“看到群众的笑脸,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王浩冬说道。
近年来,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积极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形势持续向好,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每一天,王浩冬依然穿梭在城市乡村和全国各地,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用忠诚守护着平安,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个人热爱与国家战略相契合、青年人可以施展志向的伟大时代。”王浩冬感到很幸福。把个人奋斗,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心连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价值,是当代中国青年最美的风采。
(实习编辑:刘熙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