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太烧钱了!”假期刚刚开始十多天,已经有家长在网上晒出账单:“暑假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花了4万元,给娃报了暑托班、夏令营、钢琴课……”在评论区不少家长也翻出了自己的账本:编程500元一节、游泳200块一课、旅行一周花费2万元……
这份“烧钱”的暑假账单,既是部分孩子暑假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是孩子轻松愉快暑假生活的“欠账单”。这些看起来丰富多彩、满满当当的假期安排,别说孩子难以承受,就连旁观者看了,都觉得有点喘不过气。
花钱就能给孩子买回暑假的快乐吗?孩子的暑假生活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王娟在《热点里的价值观》发表观点:
“烧钱”暑假账单反映家长教育焦虑
当今社会,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上,很多家长都是不计成本,这不,暑期才刚刚开始十多天,国外游学、夏令营、“一对一”运动课等项目都被家长们安排上了,有的单项支出甚至在万元以上,堪称“烧钱”。而这些“烧钱”项目逐渐成为假期消费的主流,正是基于很多家长们“贵就是好”的价值判断,认为只要有更多的经济投入,就能给孩子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培养更强的能力素质,日后在竞争中也更有优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焦虑。
在我看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迷信高投入带来高回报,而应该回归家庭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家长需要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这些都不是靠“烧钱”就能解决的。我认为,给孩子营造有约束力、有边界感、有自由度的家庭氛围才是关键,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让孩子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
家长利用假期给孩子“赋能”,要做到“量力而行”
既要冷静理性衡量家庭的经济能力,还要全面考量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不能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更不能人云亦云一味进行攀比。就像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通过出国访学这类“高大上”的暑期计划才能增长见闻,获得新知。比起行“万里路”,在孩子身体心灵都尚未成熟之前,读“万卷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花些时间列出阅读书单,在假期享受阅读,交流阅读感受,在精神层面给心灵更多的滋养。
假期要适当留白,留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妈妈牌”“爸爸牌”繁重的假期安排,很多孩子会跟家长抱怨说时间完全不够用,而家长们往往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来勉励孩子。事实上只有“时间自由”,才能启发孩子更细微地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家长要勇敢地把时间交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学会独立地去安排假期的学习和生活,多做些看似“无用”事情:比如用心聆听一首歌曲,尝试做一道自己爱吃的家常菜,整理整理自己的书柜,和小伙伴们尽情嬉戏玩耍等等。浸满水的海绵没有办法吸取额外的水分,要相信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释放充分的创造力,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耐心,正确的引导,用满满的爱意陪伴孩子成长!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