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丨用最富有色彩的文字书写高质量发展中的新通山(下) ——湖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刘川鄂接受本台专访

阮风帆

见习记者


5月22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湖北省作协文学小分队,脚带泥土芳香深入九宫山管委会中港村进行采风,为通山全域打造休闲田园山水乐园旅游强县贡献文学力量。

刘教授您好!欢迎您来九宫山采风,您来这么多次了,您感觉九宫山的文化底蕴给您带来了哪些印象呢?

刘川鄂

湖北大学文学院

二级教授、

省作协原副主席


这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趣味的,我也有很多的收获,我算了一下,我大概到九宫山到通山来过至少4次,大都是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开展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研讨活动。可以说通山九宫山,在湖北文学史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记载和地位。九宫山作为一种自然的人文资源,怎样转化为文学资源,是我们通山作家和湖北作家都应该经常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像通山的作家倪霞、孔帆升、徐金秋等作家,在表现地方文化,怎样变成一种文学资源,地方的自然景观、宗教人文的社会元素、文化元素怎样变成一种文学元素,他们都做了很多很出色的表达,在圈内外,在县内外,在省内外都引起过广泛的影响。

每一个作家都是在自己的起点上进步的,通山有很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尤其是九宫山也是全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宗教胜地,有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们作家有很好的一种创作基础、创作底蕴。我相信怎样使这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变成文学景观,变成文学精品方面还有很多很多的值得我们期待的。

阮风帆

见习记者


好的,九宫山中港村作为省作协的文学创作基地,对于基地建设,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刘川鄂

湖北大学文学院

二级教授、

省作协原副主席


这种基地是一种很好的地方和专业部门管理合作的一种尝试,我觉得以前参与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的时候,曾经跟我分配过两个基层作家,一个是农民作家,一个是工人作家,我在九宫山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的工人作家改稿会。昨天我在散步的时候一算,都已经11年了,当时我们在这个宾馆里边,评论家和作家一对一的接对子,认真的改稿,作家的写作不是在完成之后,再给我们这些专业读者评论家看,而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间我们就参与,就相当于一个厨师,不是他把菜端上来之后我们来品尝,说好吃不好吃,而是他在厨房里边,开始酝酿做菜的时候,在他这个制作的烹饪的过程中间,我们食客,我们评论家就参与,我把这种方式称之为一种结对子,就是作家跟评论家一起进厨房,我觉得这个创作基地,可以借鉴采用。我把它称之为一种什么方式呢?叫结对子的方式。就找一个有基础有创作计划的作家,再找一个热心于扶持基层作家,有爱心,对文学基层作家表达有关注的评论家,在他拿出成熟的文本之前,就跟他一起进行合作研讨,这个修改成型参与它整个的过程。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们基地,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对子的方式。我第二个建议,就是湖北省作家协会通山的创作基地,还可以跟地方院校合作。我所在的湖北大学文学院,有一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叫做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我们有成员,也有一定经费,如果有合适的机会的话,我们可以请我们的硕士生、博士生和我们年轻的老师,跟我们这个基地的作家一起,来互相的切磋研讨,互相的来共同推进文学创作的事业。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寻找一种新的合作的可能性。

阮风帆

见习记者


好的。谢谢刘教授,感谢您的两条建议。

(全媒体记者 明洁 见习记者 袁诚 通讯员 雪雁鸣 陈熙)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