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通山】湖北卫视公共频道丨通山“玉龙”腾飞记

云上通山报道:新农机是通山县的当家产业,目前,通山已成为全国农机制造领域的“领跑者”。这一产业是如何培育起来的?一起去看看。

最近一段时间,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章呈杰每天都要车间查看一番,针对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份研发改进的,适宜虾稻田的履带式拖拉机即将量产,他不敢有半点马虎。

咸宁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章呈杰:“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月底7月初肯定可以量产,卖500到1000台应该也不在话下。”

相对于传统的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在水田不易深陷泥土中,能保护肥力层,效率也更高。然而,缺点也很明显,长期水田作业,泥沙渗入,导致轮子故障率较高,寿命也不长,这也是他们必须攻克的难题。

咸宁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章呈杰:“我们通过对轴承、油封结构上的一些改变研究,不断地试验,突破性很大。现在轮子应该能达到(作业)500个小时以上不坏,确保它在作业的时候不出现故障。”

100个小时到500个小时,轮子的使用寿命提升了五倍。然而,新问题随之而来。作业一个小时后,随着油温升高,液压压力减小,会导致拖拉机转弯不畅。

咸宁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章呈杰:“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不断更换试验,最后发现减速机的扭距给它选小了,后来我们经过调整之后,调大了,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农机制造是通山县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创新技术、专业技术力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壮大。为此,当地依托农机龙头企业——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组建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政府还在资金投入、协调资源、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章呈杰就是从浙江招引回来的人才。

咸宁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章呈杰:“高校科研能力强、理论实际强,贴近市场那块、实践那块,肯定还是企业强,研究院可以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很好地从理论转换到实际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董莹,去年入职研究院。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也让她迅速成长了起来。

咸宁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  董莹:“工资待遇都很不错,刚毕业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是脱轨的,通过研究院跟实际生产挂钩的这种学习,也提高了我机械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够学习那就是进步了。”

研究院成立成立三年来,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

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许巍:“开发出了四款产品,有两款已经量产。通过研究院的技术指导,设计了四条生产线,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了湖北省农机补短板项目的奖励,研发成果跟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绩。”

眼下,投资40亿元、占地550亩的通山中车农机产业园即将投产。届时,将成为中部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现代一流农机产业园。

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许巍:“3到5年之内至少要做三款拳头产品,每项产品的销售额能达到1个亿以上,整个公司的销售额要争取到5到7个亿,创造税收能达到5000万元以上。”

咸宁通山县科经局党组成员 徐细荣:“将以产业急需和‘三农’急用为主要方向,打造农机装备产业链,完善农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

来源:(长江云新闻  记者:湖北广电咸宁融媒体记者站  李先华  章珩 阴志维   通山台 王贤波   通讯员  蔡祖峰)

(实习编辑:刘熙  二审:徐唐生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