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当自己的家一样营造
作者:孔帆升
今年五月九日,下泉村两委正式搬进新办公楼,干部群众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办公与活动场所。虽然它是全县最迟建成的村办公楼,却是来之不易。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慈口乡下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红艳,与干部群众这天无比愉悦。
下泉村有7个小组,544户,2068人,耕地面积1936亩。原是下泉公社、下泉乡所在地,撤并乡镇后,随着乡机构的消除,成了最偏僻贫困的库区山区。
面对落后,群众一度焦虑、埋怨与失望,村干部也感觉抬不起头,提不起事业心与责任心,没有工作热情与干劲。加上村集体是空壳,办公借屋躲雨,村容村貌多年无改观,这个村就像特困户一样自卑。
2021年6月,慈口乡党委考虑到下泉村干部老化严重,工作滞后,做朱红艳的工作,要她回到家乡先适应工作。当时村干部最年轻的都有55岁,基本上是六十岁左右年龄的老人。村委会借用学校一间破旧教室,只有两张破桌子,几把旧木椅,开个党员组长会都没地方坐。群众找不到村两委在哪,平常找不到村干部,意见很大,乡党委和乡贤们一度为此焦虑。在此情况下,曾任过村干部、后外出打工、务过农、自主创业、干过电信与保险工作的我,接受党组织挑选,被党员与群众推上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职位。
红艳说,当时对工作十分陌生,又无人脉资源,感觉很有压力,有一部分人抱着看笑话与轻视态度看待这位女支书,认为:“我们村没人了,选个年轻人,还是女的,能搞什么呀?”顶着种种压力,她给自己打气:领其命,担其责,必须一步一步做好本职,不负期望,干出个样子来证明媳妇也能顶天立地。
-------“家和”孕育凝聚力
诚然,火车靠车头带,但还要发动机和全轮驱动。同样的,村里工作靠两委,而不是一个人,必须团结带领一班人,扭成一股绳。
每项工作,朱红艳总是先学一步,先弄懂上级指示精神,再带着一班人学中干,干中学。在决策上,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十分尊重两委干部,发挥民主协商作用,形成共识达成统一意见才实施。在工作细节上,她体恤每一个村组干部,工作上遇到麻烦事难办事,都揽在身上,主动站出来担当,决不让两委干部受委屈。
她注重给村集体吸收新血液,使这个大家庭有活力。面对多年未发展党员的状况,我放开视野,从大学生、优秀青年中挑选人才,积极培养发展了六名新党员。如今村两委干部,最年轻的35岁,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还有了大学生村官。党员结构也大为改善,实现了年轻化、文化程度高,而且解决了青黄不接的老大难。现在党员干部分布在各个组,合理兼顾了各姓党员干部的均衡。无论大姓小姓,都有人参与村两委决策与村民管理工作。朱姓邓姓在本村人口少,一度连一个干部也没有,调整班子后,近八旬的老支书邓永茂欣慰地对人说:“现在没有大姓小姓之分了,小姓不是后娘养的崽了。”
配备好村组干部,理顺了干部群众情绪,党员群众也视村两委为主心骨,非常支持工作,两委工作起来就顺心多了。群众是实在和淳朴的,但免不了为鸡毛蒜皮事闹纠纷,这时,村干部就是他们的依靠,村两委就是他们说理的地方,村领导就是他们信得过、有公心的主事人。刚接手工作的头两年,村两委欠账多、工程未结账、评低保不合理,等等,常常会有人找上门,怨气冲天。红艳耐心地倾听,然后调查了解,一一分步化解矛盾,予以解决。
平常,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与群众打交道,待人真诚礼貌,与干部群众像一家人一样,把他们的冷暖与忧乐放在心上。支书走到哪里,群众都热情招呼,主动献计献策,也非常配合和支持工作。群众有了麻烦与纠纷,再也不是打打闹闹,或是找乡政府理论了。说起来,真是事无巨细。有邻居两家同时捉的鸡仔,一样的花色。一家妇女发现少了鸡仔,到另一家去找,说是自家鸡仔跑到她家去了。你一言我一语,就面红耳赤,互相恶语相向。感觉吃了亏的,又气又急地来到村委会倾诉,要支书替她们作主。红艳一边倒茶,一边劝导,待她们冷静下来,再分别指出各自的过错,让她们认识到为一只鸡仔伤和气有失为人体统,在邻里和后人当中也有失尊严。这样的事,处理一件就会影响一个湾子,今后再这么吵皮不但沾不到上风,闹大了有可能还会受到处罚。大一点的事件也不时有,有次,七组与邻村发生山林土地纠纷,双方几十人对峙,剑拔弩张。红艳及时赶到现场,找来邻村干部协商,通过土地证维权,在事实面前,邻村村民元失去了气焰,矛盾化解,村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200亩产业园得以顺利开发。通过客观公正、是非分明、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工作,最近两年,村村风民风更纯朴,没有大的矛盾纠纷发生,有小问题都在第一时间内,在本村得到妥善解决。村民由衷感叹:“乡政府撤走后,好久没人管,现在不用担心,有事可找村里了。”
------勤勉办事,“兴家”创业
几年实践,朱红艳深有感触:群众看干部,一是公不公心,二是廉不廉洁,而最为关心的还是能不能为他们办实事。
朱红艳之所以回乡,就是本着干实事的诚心,想为家乡做几件有益的事。去年七月,争取到产业发展扶贫资金60万元,在南山发展牛羊养殖基地。七月如火,她和两委干部不顾炎热与劳累,一天上山几趟,同行的上级领导都感到吃力,他们被这种吃苦精神感动,很快定下了基地养殖规划。基地采取合作社入股方式,目前已养牛30头,村集体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奠定了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同时又培植了养殖大户。就像一个家,村里终于打破了建村以来集体经济空壳的历史,第一次有了家底,真是让人扬眉吐气!干部群众也都看到了希望,打心里高兴不已。
下泉村田畈有450亩水田,在慈口库区属最大的良田。在雨季充沛时,七组岩山水库的溢洪道之水,顺河道而下,常常冲毁河堤,毁了良田。四组南山泉洞的水泛滥时,也会淹没田地,导致不敢种,种不成,收不成。近三年,争取资金上百万元,完成了一千多米河道的整修,既美观了村湾,保障了安全,又保护了耕地。
为给村民提供健身休闲场地,争取资金数百万元,在五个自然湾建起六个广场。尤其是七组岩山庄的文化广场,面积大,有蓝球场、兵乓球场、健身器材广场舞场地。每到晚饭后,妇女们高兴地去那里唱歌跳舞,既活跃了生活,又少了口角是非。男人们则在广场聊天、下棋或打扑克,日子过得潇潇洒洒。村里每个自然湾都成立了腰鼓队,每到节庆就欢舞起来,还破天荒到县里参加过比赛,乐得女人们常叨念上舞台的激情与喜悦。
去年天干严重,下泉村几个组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群众老远挑水吃,挑水抗旱,望天感叹。村里一方面临时架设水管到三八水库解决五组邓家的应急用水,一方面铺管解决岩山庄吃水与生产用水混杂导致水源告急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富水南岸水厂尽快铺设管道,赶在春节期间通水。水厂的水已开通到全村五个自然湾的家家户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群众安全用水问题。
近三年,投资200万元对岩山水库给予彻底清淤,新修了水库溢洪道交通大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推进,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为群众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亲眼目睹本村巨变,有位退休老师感叹:“当初我们担心她是大外行,人又柔弱,搞不好工作,没想到一个弱女子,还能办大事,我不得不佩服。”
------放眼长远,筑牢“强家”根基
下一步,朱红艳想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堵漏洞,改陋习,着眼长远,发展产业。
首先是护林防火。过去,下泉村民清明节上坟,隔个三五年就引发一场山火,一次次造成重大损失。今春组织群众到祖坟山割茅开垦,挖防火带。实行合作社栽种,群众参与管理收益的模式,把祖坟山、荒山变成果园和绿化林。目前已在七组栽种梨子、桔橙各类水果200亩。开了防火、造林、发展产业经济一体化的先河。计划用三年时间,把所有自然湾的祖坟山的道路进行整修,开挖防火带。对适合种果的种上果,石头山栽上树,真正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解决护林防火短板。
其次是引导好村风民风。重视和加强村红白理事会的日常工作,利用村村通广播、移动宣传车,向群众灌输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简约办红白喜事,文明节俭过日子,远离封建迷信和堵博。持续推进村湾清洁卫生。大力推崇乡贤的奋斗精神和家乡情怀,用乡贤事迹正面影响和引领人健康向上,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建立好奖励学子与后起之秀的机制,激励奋发有为见贤思齐。借助孔子文化平台,筹建孔子学堂和孔子文化推进会,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孔子在孔氏家族中的正面教育与影响,培植群众的家国情怀。
再是计划五年内整修完万米河堤,彻底消除水患,为农田耕作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整合土地资源,期盼招商引资,流转土地办好蔬菜、水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来源。好风凭借力,送我步青云。朱红艳想把家乡建得美一些,真正成青山绿水的宝地。
回想几年来的工作,她百感交集,既有遗憾,更多的是感动和感恩,谢谢党组织的关怀,才有了她的今天。这些年工作中有误解,有委屈,有无奈,夜深人静时想起来,就想打退堂鼓,但一觉醒来,见到热情的乡亲,立马就忘了所有的苦和累,满心满意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成长自己,找到成就感,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组织上的鼓励,她感到心满意足,觉得自己是无比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