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她用最美的青春,谱写博爱的乐章;她用最真诚的心灵,诠释责任与奉献;她凭着一颗对教育赤诚的心,追逐着她的梦想,一路播种,一路收获”。这是家长们对她的评价,她的学生和家长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桔子老师”,她就是通山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黄桔。
梦想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2015年,黄桔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任教。小时候就梦想着当老师的她开启了她的追梦之旅。工作期间,她既是老师更是学生们的知心好友,她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她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质和潜力。在教育过程中,她鼓励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教导学生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和考验,让每个学生在初中三年成长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年纪轻轻的她已经连续带过三年毕业班,她所带班级在中考中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黄桔老师说:“在教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样都是追梦人,他们梦想着金榜题名,而我追求着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因为我的心中是全部的学生!”
梦想是用心教书育人,用爱播撒阳光
作为青年教师,黄桔一直秉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各位前辈学习。由于工作能力突出,2021年调入通山县实验中学,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和两个班语文的教学工作。面对沉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压力,她没有抱怨和退缩,她的口号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常教学中,她会备好每一节课,确保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她的课新颖有趣,课堂上亮点多多,总是能传来学生激烈的讨论声和时不时传来的掌声!付出终有收获,从教九年来,她所带的学科总是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她也获得了咸宁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市级优课,“通山好课堂”县级优质课一等奖,通山县教学常规优秀奖,通山县优秀青年教师,通山县优秀辅导教师等各项荣誉。
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一个部分。黄桔担任班主任期间,对于后进生,她主要通过家访、谈心的方式了解他们各自的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两方共同劝说监管,改善他们厌学、逃课的情况。小刚,一个特殊的学生。开学初进入了黄老师班,在进入她班之前,黄老师对他提前了解,很聪明,但爱睡觉,每天晚上回去看动漫看很晚。对于这样一个孩子,让人真是又爱又恨。但黄老师相信这样的孩子也能用爱心去感化他。这天,小刚又是最后一个来到教室,他已经习惯每天最后一个进教室了,看到他来,黄老师从教室走了出来,微笑着把他请进了办公室。黄老师轻轻地拉他到身边,看着他,他也很无奈地看着黄老师,这是小刚惯有的表情。黄老师询问:“今天怎么会来那么晚啊?” “……” “是你起来的晚了?”无语,摇头。 “你家住的远?”继续无语,摇头。 “你不想来?” “不是的。”终于发话了,我松了口气。 “是不是又肚子疼了?还是头疼了?” “都不是的。” “那你上次那肚子疼是……”摇头。 “上次是装的?” “上上次是真的胃疼,上次还有前一次是装的。”哦,是这样。 “为什么要装啊?是因为来晚了吗?你来晚了老师骂你了吗?” “没有。” “你肚子疼,老师怎么会不管呢?这么严重的事情你知道老师有多担心啊,昨天因为送你去医院,老师都没来得及吃早饭呀!” “我知道的。”说着,眼睛里尽是泪珠。 “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怎么说掉就掉了啊?赶快把眼泪擦了,老师知道你的胃不好,有时会疼,你可以尽管来和老师说,老师这里药都有,如果你因为这就找理由不来上学的话,老师有多难过呀。对吗?” “我觉得对不起老师了。”说出这么一番话,黄老师都惊讶了。听他说这番话,黄老师意识到这孩子还是懂事的。“你没有对不起老师啊!你是对不起你自己了,你知道吗,其实你一直都很聪明。你看你的作文,文通字顺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彩。考试成绩也在慢慢进步,刚开始你才考20多分,现在你都能考61分了,说明你真的是聪明的。但是一个人只靠天生聪明,不勤奋,那是没用的,知道吗?”接着,黄老师又给他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说完这些后,没有再多说,示意让他回教室里。第二次的小作文里,他写道:“我会按老师说的去做,我要做个好学生,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更不能让老师失望。”看着他的日记,黄老师很欣慰,是爱心让迷途的“羔羊”知返了,是黄老师的爱心在这些孩子身上播撒阳光。
黄桔说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缺乏爱和正确引导的,她每次提醒自己要多一点耐心,尝试着“蹲”下来,和他们平等交流,和他们做朋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慢慢地学生愿意说心里话了,有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她,是她的爱和坚持走进了学生心灵最深处。在他们心里播撒了爱的种子,让他们向阳而生!因为德育工作出色,她也获得了由县委县政府表彰的通山县“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
梦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成绩属于过去,在语文教研这座厚重的大山面前,黄桔将会继续攀岩,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去”,因为心中热爱,她将继续逐梦前行,追随着先贤的脚步,探索属于她的教育长途!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