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造福了万千群众。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年轻干部,我们要细细品味“千万工程”中的深刻内涵,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是要行稳致远,看遍“千山万水”。当下,许多年轻干部由于工作原因更多时间待在办公室承担着上传下达、材料写作文秘等工作,也不愿意走出单位、迈出办公室,日常工作常搞“闭门造车”,调查研究限于“坐而论道”,宣传交流多在“纸上谈兵”。我们常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年轻干部要想行稳致远,脚踏实地是关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而言,农村广阔天地是提升知识、锻炼能力的最佳“课堂”,也是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第一“前沿”。我们要吃得起用脚步丈量土地的苦,耐得住“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求实姿态学会“串门”,一步一个脚印,走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向下”历练变成“向上”成长的阶梯,这样才能越走越稳、越走越快、越走越高,如“过冬之梅千般妍,久经风霜松更青。”
二是要广纳民意,曼听“千言万语”。古人云:“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激情无限、血气方刚,有时难免因缺乏工作经验、社会阅历较浅、思考不周不慎而行有偏差,此时就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与经验,尤其是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最需要积累的就是群众工作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多和群众打交道,要坚持问计于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方面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让自己脚下沾满泥、手上沾满土,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破解难题,练好“解剖麻雀”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增强主动性,学会放下架子“聊家常”,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碗水”,说有温度的群众语言。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当好听众,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能“七嘴八舌”地参与进来。在聊家常过程中听懂群众呼声、读懂群众诉求,当好群众身边“爱管闲事”的贴心人。
三是要见微知著,厘清“千丝万缕”。年轻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苦练基本功,自觉增强见微知著能力。“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面对千条万绪的农村工作,我们要学会从群众反映的衣食住行、就医养老、邻里纠纷等这些民生细微之处分析矛盾始末,从这些“丝缕”中厘清问题的根本,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抓住问题的主线,并在第一时间果断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面对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与安全问题上,要善于强化创造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多设想几个“可能性”、多琢磨几个“万一”,多留几个“小心眼”,最大限度地估量到各种情形,下好“居安思危”的先手棋,打好“有备无患”的主动仗。
四是要兼权尚计,思量“千方万计”。“绳短不能汲井深,浅水难以负大舟”,时代在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年轻干部在遇到这些问题时,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迎难而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立足本地实际,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凡事多思量,勤动脑。要学会在调查研究中养成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在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时,要善于把事情放到大局中去思考,搞清楚事情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增强思考的系统性、前瞻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因素和规律,做到不仅知其一还知其三;要时时把“为什么?要什么?怎么干?”作为思考问题的“灵魂三问”,及时汲取经验教训,理出最佳方案,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做百姓召之必来的“消防车”,做可化解急难的“消防员”。
五是要以民为天,落脚“千家万户”。具体到“千万工程”这个生动实践中来,怎么落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深耕农村的年轻干部来说,我们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群众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围绕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医疗养老、产业发展等方面去着手落实。就拿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力推行的“共同缔造”活动来说,我们就是围绕群众的“点单式”小切口,逐渐实现村湾环境提升,在扮靓村湾“颜值”的同时,又不断为村湾美丽“增值”,书写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奋楫扬帆,正当其时,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新时代的重任在肩,认真学习好“千万工程”,探索其中的“万千秘诀”,用实干践行责任担当,奋力书写新时期的基层故事。
作者:闯王镇党委组织委员谢钊
(编辑:张媛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